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取经的相关史实以及唐朝与新罗的交往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1.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2.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学习动力。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实行对外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玄奘西游
问题:视频中讲述一件什么事?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去感受大唐王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盛世风貌。
合作探究;
教师:大唐王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许多邻邦纷纷遣使而来。大唐也以自己博大的胸襟、开放的气度,迎接着万邦来华。
板块一:唐风洋溢奈良城
(1)史料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唐朝时日本要大规模派遣人员来中国,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提问:根据两则材料,唐朝在日本人眼中是什么样的?日本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根据卡片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19完成任务:什么是遣唐使?目的是什么?
师:当时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区分留学生和留学僧)。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人。
出示:日本有关图片
教师:日本与我们中国相似的地方。
总结: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日本文化中有许多是源于中国文化的。
师: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介绍鉴真生平,学生初步认识鉴真。(板书鉴真东渡)
教师简要陈述鉴真六次东渡的概况,让学生感受鉴真6次东渡的艰难历程。
思考:作为已经名扬天下的高僧,为什么还要坚持冒险渡海传播佛经呢?
生: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对信仰的执着......
(3)鉴真东渡日本的贡献有哪些?
生:鉴真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强调:鉴真的主要贡献是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师:郭沫若曾这样赞扬鉴真东渡的伟大壮举(出示诗),找学生读: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出示:唐招提寺的图片
学生:了解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现被日本府定为一级国宝,加深理解鉴真东渡日本的贡献,所以后人称鉴真是中日文化的使者。
历史小诊所:(设计意图:通过帮马虎小明改错误,巩固刚才所学内容。)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玄奘。他先后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天竺,他主要的贡献是写《大唐西域记》。改错:把“玄奘”改为“鉴真”,“天竺”改为“日本”,“《大唐西域记》”改为“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过渡:日本通过派遣唐使来华学习,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受日本之邀的鉴真更为中日交流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在唐朝还有一位著名的高僧,他也促进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西游记》中唐僧就是以他为蓝本,他是谁?去了哪里?又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
板块二:远踏天竺求真经
出示:玄奘的生平,学生初步了解玄奘。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玄奘行的相关知识:
出发时间: 目的: 出发地: 目的地: 游学最高学府师:
教师:下面让我们重走玄奘西行的路线,感受他的艰辛历程。
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
展示玄奘西行路上的艰辛:
材料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佛国记》
材料二:......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问题:通过材料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西行路上玄奘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积雪、寒风、沙暴......)
师:但玄奘发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通过玄奘所说的话,我们能看到玄奘对待这些艰难险阻又是什么态度呢?
生:意志坚定,百折不回,为求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
师:通过刚才我们学习玄奘西行的过程发现:小说和影视剧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有很多与历史记录是不一样,因为小说和影视剧中有大量虚构的内容,而历史记录是真实存在,所以我们要区别看待艺术作品与历史。
学生自学教材,总结玄奘的贡献。
生:贡献是①取经、游学、译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②《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师:曾经印度史学家阿里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称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对号入座: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思考他们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由此可见
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
生1: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不畏艰险,意志坚定的精神品质。
生2:对外开放,双向交流。过渡:当时除了与日本、天竺有交往之外,海纳百川和开放自信的大唐还与哪些国家有往来呢?
板块三:双向交流促发展
出示材料:新罗来唐的商人很多,他们把牛黄、人参、海豹皮等运到唐朝,换取丝绸、瓷器、茶叶等,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新罗在文化方面深受唐朝的影响,派到唐朝的留学生是所有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的......,中国的文化典籍大量传入新罗,雕版印刷技术在唐末五代时传入新罗......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找出唐朝与新罗交往的表现有哪些?
生:①在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②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③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师:同学们现在分析材料的能力越来越棒,让我们再接再厉看下一则材料题。
出示:唐与大食往来的材料和在唐墓葬中出土的文物。
提问:材料中反映了唐朝与哪些国家有友好往来?
生:唐朝时期与阿拉伯、欧洲、非洲都有所往来。
师:当时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出示:各国唐人街图片
教师:现在在国外有许多唐人街,这也说明当时候唐朝的影响力深远。
合作探究: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思考对我国现在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什么启示?
出示: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中国通史》
材料三:唐朝主要交通图:
学生先读问题,带着问题找材料中有关的关键词,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讨论结果(原因):1.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制度、文化都领先世界。2.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3.海陆交通发达。三、畅谈收获(课堂小结)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因为正是他们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才使得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同时扩大了唐朝的影响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悟:有一种强盛叫做自信,有一种自信叫做开放,有一种开放叫做大唐。正是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正是由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才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平台。在今天,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的国家一直在一直在奋斗着:2018年习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会上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经过我们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立鸿鹄之志,做排云之鹤,展鲲鹏之姿,为把国家建设的更加富强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