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月考

文档属性

名称 4月月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4-17 14: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生物学月考试卷 10.04
第I卷(机读卷 每题1分共50分)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的作用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4.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5.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B.产生了地理隔离C.形成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
6.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是两地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没有进化
7.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8.埃及斑蚊是传播某种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在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9.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81%,Aa的个体占18%,aa的个体占1%。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99%、1% B.18%、82% C.81%、19% D.90%、10%
10.在某个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A.1000人 B.900人 C.800人 D.700人
11.下面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淋巴??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12.构成人体的各种液体中,能互相渗透转变的是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液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淋巴
13.红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14.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营养成分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
15.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1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C.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17.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8.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是
①感受器 ②效应器 ③神经中枢 ④传出神经 ⑤传入神经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⑤③④② D. ①④③②⑤
19.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A.外正内负    B.外负内正 C.内外皆负 D.内外皆正
20.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
A.电荷 B.局部电场 C.局部电流 D.电势
21.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该左腿会: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22. 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A.单向 B双向 C.单向或双向 D.不定向
23.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传递?
A.突触 B.轴突 C.树突 D.突触小体
24.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25.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6.人类特有的言语区位于
A.下丘脑 B.脑干 C.小脑 D.大脑皮层
27.人体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在于神经调节
A.作用慢而持久 B.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 C.作用快而持久  D.作用慢持续时间也短
28.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29.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⑥夜盲症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③⑥
30.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31.胰岛素的作用是
A.增加血糖的去路B.减少血糖的去路 C.增加血糖的去路减少血糖的来源 D.减少血糖的去路增加血糖来源
32.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
33. 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雌激素和孕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34.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
A.甲状腺激素 B.生理盐水   C.性激素 D.葡萄糖
35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其中“一少”的主要原因是
A.血糖含量过低 B.肾上腺素分泌过少 C.肾小管炎症大量丢失糖 D.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
36.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在
A.下丘脑 B.脊髓 C.大脑皮层 D.小脑
37.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下丘脑 B.皮肤 C.脊髓 D.大脑皮层
38.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
A.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肌肉细胞?? D.血小板
39.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   B.靶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
40. 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41. .体液免疫属于人体第几道防线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42.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体内吞噬细胞可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A.先天具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43.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44.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B.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毒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细胞
45.若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属于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导性免疫
46.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A.激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D.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47.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一般地说
A、高浓度和低浓度都促进生长 B、高浓度和低浓度都抑制生长
C、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D、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
48.要得到番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在该花的柱头上。处理的时期和条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49.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50.对生长素生理作用概括不准确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第II卷(非机读卷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51.(12分,每空2分)下图是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时,膜电位变化是_____ ___。
(2)图2中的①___ _____能与②___ _____融合,释放物质
③ 到 ,使④_____ ___发生电位变化。
52.(10分,每空2分)下图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在位于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就会分泌[激素A] ____ ____,激素A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激素B] ____ _ __ _。激素B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其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抵御寒冷的环境。
(2)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①和②过程抑制_____ ___和_____ ___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 _____调节。
53.(14分,每空2分)当人体皮肤创伤,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细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___(细胞、体液)免疫。
(2)细菌进入内环境后,首先被________细胞当成 加工处理。
(3)B细胞与细菌结合后,在一些淋巴因子(如图中IL-2)的协助下,分裂、分化成①________细胞和②________细胞。前者分泌大量的________进入到________中,后者留在体内对同一类型的病原体再次入侵做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54.(14分,每空2分)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为了研究植物体的向光性,设计实验如下图所示。A琼脂块上放有胚芽鞘尖端,B琼脂块上没有胚芽鞘尖端。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温特之前,科学家研究初步认为,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
部位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后引起的,温特推想这种物质也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2)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②的现象说明A琼脂块中确含有某种化学物质,且这种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和④的现象均表明,胚芽鞘能够向该物质分布________(多、少)的一侧弯曲生长;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________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4)自然界中,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该化学物质在背光侧分布较________。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根据其作用取名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