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3 20: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在书上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对照地图,找出北宋完成局部统一过程,了解宋朝建国的基本史实。
2.根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分别分析北宋初期收兵权、削相权、削弱地方力量的措施,并讨论评价其优缺点,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3.依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从原因、措施、结果三个方面分析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教训。
4.归纳书本和导学案问题答案,完成图表,理解宋初政权巩固措施的目的和影响,深入体会宋朝的政治制度。
二、学习重难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三、课堂学习
(一)课前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答案):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 )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
2、统一全国: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 )和( )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解除( )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3)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 )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还下令取消( )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政策:(1)为了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 )、( )的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注重发展( ),提高( )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3)宋朝的(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的巩固和( )的安定。
(二)课堂合作探究(依据书本知识和导学案所给材料,分析和探究相关问题)
1、政权巩固措施之一:收兵权
材料一:宋太祖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指挥司。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
材料二:《梁溪全集》记载:(北宋初年)“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材料三:北宋实行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致娇惰”。
问题1:根据材料,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回兵权?
问题2:宋太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3:宋太祖这样做,你认为会对国家产生哪些影响?
2、政权巩固措施之二:削相权
材料:(北宋政府)为削弱宰相的权力,规定军事行政由枢密院掌握,财政权由三司使掌握……另外又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三司使的副职。枢密院和中书对掌大权,号称“二府”;三司使则成为“计相”。
问题1:北宋是怎样削弱相权的?
问题2:设置这么复杂的机构,会对宋代中央行政产生哪些影响?
3、政权巩固措施之三:削弱地方力量
书本材料研读:《宋史职官志》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问题1:通判的职权和作用分别是?
问题2:宋太祖加强对地方控制措施的实施,会对宋代地方管理产生哪些影响?
4、政权巩固措施之四:重文轻武
(1)材料: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就是说,用文臣代武官主管藩镇,即使这些文臣全都贪污,也远远不及一个武将佣兵肆虐,祸及全国之甚。
问题:材料中提到宋太祖重用文臣的目的是?
(2)材料:很大程度上,五代时整体文化水平的低下是文人招致轻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也由此形成了“文人无用论”……又如,《旧五代史·卷一零七·史弘肇传》载:“弘肇又厉声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
问题1:五代以来重武轻文,文人整体文化水平低下,地位低贱。宋初采取了什么政策改变了这种局面?
(3)
问题1:依据表格信息和教材说说宋代科举制度有什么新发展?
问题2:科举制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4)书本材料研读: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问题: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讨论:结合书本知识,请讨论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好处,又会出现哪些弊端?
5、政权巩固措施回顾与总结
目的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
四、达标检测:(以下都是单选题)
1.下列典故与宋太祖赵匡胤有直接关系的有( )
①“黄袍加身” ②“载舟覆舟” ③“布衣将相” ④“杯酒释兵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定期换防,控制军权 B.设置通判, 分割相权
C.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D.财赋大权,收归中央
3.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注明的帝王的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是( )
A.载舟覆舟吸隋训,贞观之治留美名
B.开通运河创科举,历史功过后人说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溺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4.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导致政府轻视武备和军队
5.(2017浙江湖州中考题)“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的能力 ③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