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null
《乐府诗集》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十五从军征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可以说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的老兵,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
导入新课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学习目标
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木兰诗》就出自《乐府诗集》。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乐府诗的最突出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所以没有具体的诗人。
作品简介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背景资料
题目的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原题及作者均已失传,后人就已诗的首句为题。
题目解说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读音停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坟墓
洞穴
回家
译文: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疏通文意
在路上
才
众多的样子
野鸡
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 旅葵。 舂谷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井台
沾湿
译文: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疏通文意
旅生,植物未
经播种而野生
同“贻”,送给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野葵,葵,一种蔬菜,嫩叶可以吃。
拿着
一会儿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齐读这首乐府叙事诗,概况一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垂暮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
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四个场面:老兵回家前和乡人的对话,到家后所见家园荒芜,烧饭做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
整体把握
找出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主人公一生的句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合作探究
老兵“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合作探究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
突出从军之久,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合作探究
你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中读到了老兵的什么心情?
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思亲情切。
合作探究
八十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亲人都不在了。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合作探究
亲人早已不在了,此时老兵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希望落空,非常悲伤。
合作探究
假如你是乡里人,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用悲伤和同情的语气告诉老兵——“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合作探究
当老人走近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画面。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合作探究
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以哀景写哀情,以荒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和绝望。
合作探究
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兵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孤独无依的痛苦。
合作探究
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句话写出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悲怆茫然。
合作探究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合作探究
齐读全诗,说说老兵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彻底绝望→孤苦无依→悲怆茫然。
合作探究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垂暮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形式点明已是家破人亡。
(2)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家中的悲凉凄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写作特色
《十五从军征》叙述的故事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因此让我们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课堂小结
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处境:羹饭熟饴阿谁
心情:泪沾衣
板书设计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十五从军征
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课堂检测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2、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