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优秀课件(共1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诗词曲五首》优秀课件(共1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3 15: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9张PPT)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null
诗词曲五首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学习目标
如何分析古诗词曲中表达的情感

(1)看背景。有时“注释”会对背景有所交代。
(2)看题目。题目往往提示内容,点明情思。(3)看词句。句中往往有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如“别、惜、独、愁、思、沾襟”等词,结尾句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4)看意象。作者的情感往往蕴涵在具体的意象中,如“杨柳”“浮云”等表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思乡怀人之情。
(5)看题材。如田园诗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送别诗多表达惜别、惆怅之情。
null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可以说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的老兵,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
导入新课
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木兰诗》就出自《乐府诗集》。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乐府诗的最突出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所以没有具体的诗人。
作品简介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背景资料
题目的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原题及作者均已失传,后人就已诗的首句为题。
题目解说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读音停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坟墓
洞穴
回家
译文: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疏通文意
在路上

众多的样子
野鸡
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 旅葵。 舂谷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井台
沾湿
译文: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疏通文意
旅生,植物未
经播种而野生
同“贻”,送给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野葵,葵,一种蔬菜,嫩叶可以吃。
拿着
一会儿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齐读这首乐府叙事诗,概况一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垂暮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
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四个场面:老兵回家前和乡人的对话,到家后所见家园荒芜,烧饭做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
整体把握
找出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主人公一生的句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合作探究
老兵“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合作探究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
突出从军之久,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合作探究
你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中读到了老兵的什么心情?
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思亲情切。
合作探究
八十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亲人都不在了。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合作探究
亲人早已不在了,此时老兵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希望落空,非常悲伤。
合作探究
假如你是乡里人,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用悲伤和同情的语气告诉老兵——“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合作探究
当老人走近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画面。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合作探究
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以哀景写哀情,以荒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和绝望。
合作探究
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兵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孤独无依的痛苦。
合作探究
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句话写出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悲怆茫然。
合作探究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合作探究
齐读全诗,说说老兵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彻底绝望→孤苦无依→悲怆茫然。
合作探究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垂暮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形式点明已是家破人亡。
(2)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家中的悲凉凄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写作特色
《十五从军征》叙述的故事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因此让我们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课堂小结
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处境:羹饭熟饴阿谁
心情:泪沾衣
板书设计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十五从军征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课堂检测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null
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我们要学习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样一首充满英雄主义情怀的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它浪漫而神奇,气势磅礴,却又表现了离愁和相思,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导入新课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琵琶行》等)。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文体知识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
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岑参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背景链接
岑参(cén shēn)   狐裘(qiú)  
锦衾薄(qīn bó) 冷难着(zhuó)
瀚海(hàn) 阑干(lán) 饮归客(yìn) 辕门(yuán) 风掣红旗(chè) 羌笛(qiāng)
字音字形
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读准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

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皮衣
帐幕,帐篷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显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着。
疏通文意
折断,刮倒
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穿
拉开
铁制的铠甲
译文: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泛指西域的琴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疏通文意
领兵将帅的营门
指主将
飘动
拉,扯
宴请
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离开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译文:
从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歌”表明体裁为“歌行体”。“送武判官归京”即“送姓武的判官回都城长安”。
题目点明本诗的内容是雪中送别,既是咏雪诗,又是送别诗。
整体把握
那么,哪些诗句是咏雪的,哪些诗句又是写送别的?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整体把握
前十句咏雪部分可分为哪三层?试加以概括。
第一层(①-④):写西北边境奇丽壮美的雪景。
第二层(⑤-⑧):从外到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三层(⑨ ⑩):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做铺垫。
整体把握
送别部分可分为哪两层?试加以概括。
第一层(?-?):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二层(?-?):写送别时依依不舍和送别后无限惆怅的心情。
整体把握
齐读第一部分:说说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雪景。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咏雪
边塞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早、美、特别寒冷(奇寒)。
合作探究
哪些诗句表现了边塞的“雪”的早、美、寒?
①胡天八月即飞雪。
——雪下得早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美丽动人
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雪天奇寒
合作探究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合作探究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精妙的用词:“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2)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3)美妙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4)昂扬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散入珠帘湿罗幕”的“散”、“湿”有何表达作用?
这句从帐外写到帐内。“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
“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合作探究
“狐裘不暖锦衾薄”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气候?有什么作用?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合作探究
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描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合作探究
送别友人,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离情别绪?
依依不舍。为朋友路途遥远,前路难行而担忧。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送别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2)“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道路艰险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合作探究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有什么作用?
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合作探究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

(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合作探究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合作探究
“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字有作用?
“掣”字用得十分精准,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了,连北风也吹不动的情状,从侧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
合作探究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合作探究
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说一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合作探究
你知道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合作探究
说说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以“雪”为线索。

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
合作探究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派大雪纷飞、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也写出了在艰苦环境中乐观豪迈的情怀。
(1)结构清晰,章法严谨。
在结构上,全是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诗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的内景,进而又有内转向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转向内,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本诗波澜起伏的意境。
写作特色
(2)内涵丰富,意境鲜明。
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两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两句)。诗歌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边地的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写起,以雪景结束,由雪景引发咏雪与送别。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瀚海雪景图,它既是饯别送行的背景,又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把对北国风景的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朋友离别的惆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全部融进这壮丽的北国雪景中了。
课堂小结
在大唐盛世,像岑参这样胸怀壮志的文人还有许多,他们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报效国家,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请你再举出一个边塞诗人及其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高适《燕歌行》
拓展延伸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板书设计
雪景


送别
户外—雪景奇丽
室内—奇寒无比
户外—冰雪、愁云
临别饯行
送别情景
豪迈气概
依依惜别




1、按要求填空。
(1)这首诗_____与_____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_____之情。
(2)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课堂检测
咏雪
送别
惜别
2、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B
课堂检测
null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朝代,南宋时,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统治者苟且偷安,无意收复中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重温词人的爱国情怀。
导入新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职,他的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背景链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音停顿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

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之手。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疏通文意
兴盛与衰亡
连绵不尽的样子
占据
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中原地区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有怀,有感而发。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明了。
题目解说
请分别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国土的怀念。
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整体把握
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神州指:中原。
言外之意:神州已非我所有。
结构作用:引出下文。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自问自答?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开篇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合作探究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感慨历史的兴衰: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合作探究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合作探究
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合作探究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形象。
怎样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合作探究
“年少万兜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戴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合作探究
“生子当如孙仲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辛弃疾的词作通常一首之中有许多典故,因此他有个“吊书袋子”的称号,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呢?
(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合作探究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3)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合作探究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
“千古兴亡多少事”,概括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
“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主 旨
(1)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观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也仅仅赞扬在景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伟。能在词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实不多见。
写作特色
(2)全词的层次极其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将古人语言入词,上片活用杜甫名句叹兴亡之事,曹操的话则被巧妙地融入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活用前人诗句和典故,毫无斧凿痕迹。熔经铸史,借古讽今,是稼轩词的一大特点,而在这首词中,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写作特色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一首这样的词,同学们课后找来读一读,加深对这类词的印象。
课堂小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板书设计
1、按照要求填空。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暗示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C
课堂检测
null
文天祥
过零丁洋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文天祥身死不忘故国,印证了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誓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感受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导入新课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状元(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
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背景链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朗读节奏
辛苦遭逢 起一经, 干戈 寥落 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指战争
浮萍
稀少。指宋朝抗
元战事逐渐消歇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疏通文意
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指遇到
朝廷选拔
指史册
四周年
孤苦无依的样子
红心,比喻忠心
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整体把握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联回忆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一是在
1256年,因科举中进士第一名而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战斗生活至今已有四年,“干戈寥落”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和遗憾。
合作探究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什么?
儒家经典。
合作探究
颔联两句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都用了比喻的修辞。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极具艺术感染力。
合作探究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合作探究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
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皆表地名,后者皆表心绪。
表达对抗元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合作探究
颈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双关、对偶。
合作探究
尾联使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直抒胸臆。
表明诗人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
合作探究
尾联是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合作探究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取”和“照”的
表达效果。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崇高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首联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是纵的方面;颔联以比喻形容当时时局,从国事说的自身,是横的方面。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颈联承上颔联具体补充,暗示诗人处境。前六句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尾联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
捐躯的豪情壮志。
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机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写作特色
《过零丁洋》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忠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我们拥有古老文明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小结
颈联       
尾联:以死明志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一生
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感叹眼前
丹心垂史
映照千古




深爱沉痛
悲愤忧惧
板书设计
请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并概述其事迹。
苏武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被困匈奴19年,须发尽白才得以返汉,体现了我们的名族气节。
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
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积累。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拓展延伸
1、按要求填空。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课堂检测
2、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C
课堂检测
null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人;病死后,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他就是张养浩,一个为民请命的散曲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导入新课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作者简介
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
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属于小令。我们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一首小令。
文体知识
这首散曲是张养浩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他路经潼关时,正值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眼前的凄惨景象,看到秦汉宫殿的遗址,张养浩不禁怀古伤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背景链接
峰峦(luán)    潼关(tóng)
踌躇(chóu chú) 宫阙(què)    
兴(xīng)
字音字形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比喻气势强盛,不可阻遏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译文: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此起彼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疏通文意
指长安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
汇聚、聚集
经过的地方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题目解说
请写出这首元曲中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语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整体把握
这首元曲可以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归结全篇主旨,道破封建王朝兴亡的本质。
整体把握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1)“聚”字用得好。“聚”用拟人的手法,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合作探究
(2)“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合作探究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作用是什么?
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雄伟壮观、地势险要;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引出下文。
合作探究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
合作探究
作者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作者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其中隐含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合作探究
这首元曲最精彩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你谈谈理解和认识。
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结尾用议论揭示了主旨。
合作探究
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揭示了一个什么历史规律?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深刻而警策。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探究
张养浩途经潼关,描绘了雄伟、险要的潼关,在易守难攻的潼关,诗人遥望西都,感慨万千,看到曾经繁华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土,诗人深层剖析,总结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本质,无论怎么样改朝换代,人民都是痛苦不堪。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课堂小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景物:峰峦、波涛、西都、宫殿
抒情: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的是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课堂检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C
合作探究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