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适用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例话《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生字积累吧。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吓唬(hǔ)??? 耽搁(gē) 绽开(zhàn) ? ?沉郁(yù)
B.缥缈(miǎo) 急遽(jù) 惆怅(chàng) ? 依偎(wèi)
C.消逝(shì) ? ?华侨(qiáo) 擦拭(shì) ? ?叮嘱(zhǔ)
D.沉寂(jì) ? ? 翻阅(yuè)?包裹(guǒ) ? ?张皇(huāng)
2.读拼音,写汉字。(12分)
chóu chànɡ zhēnɡ bàn zhàn huānɡ
发 倒 放 惊
pái huái dān róu nuó dào
搁 搓 动 念
二、词语快乐岛。(6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 ?急遽:着急的样子。
B.绽开:裂开; ? ? ? ?惆怅:伤感,失意。
C.饶有趣味:十分有趣; ? ?呜咽:低声哭泣。
D.自修:自习; ? ? ? ? ?叮嘱:再三嘱咐。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 ? )
A.赤裸裸 ? 一番 ? ?锻练 ? ? 机敏 ? ? 名义 ??
B.惊羡 ? ? 幅度 ? ?附合 ? ? 暄哗 ? ? 附庸
C.挪移 ? ? 蒸融 ? ?幸而 ? ? 基业 ? ? 优雅
D.消受 ? ? 堂皇 ? ?薄弱 ? ? 涔涔 ? ? 钮扣?
三、句子跷跷板。(14分)
1. 读句子,看看下面各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答案写在括号中。(5分)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 ? ? ( ?)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 ? ? ( ?)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 ? ? ? ? ? ( ? ?)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
(5)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 ? )
2.《那个星期天》中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述“我”的心理。(9分)
(1)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语文拓展吧。(5分)
请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仿照《那个星期天》,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表现着急的体验。
五、课文回放站。(15分)
1.填空。
《匆匆》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____。文章紧紧围绕“_________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__________。他写过的同一体裁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②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 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清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边,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是怎样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轩。(16分)
手间传温暖
那年,他到一间高级点心专卖店打零工。
这天,进来一位落魄的男子,哆嗦着说要买一个豆沙包。他摇了摇头说道:“本店只卖高级点心,你还是到其他店去看看吧!”
一旁的店主赶忙对男子客气地说:“能麻烦您稍等等吗?拿上给您做!”说完,店主指引男子坐下,等到做好豆沙包后再恭敬地递过去。
他不解地问:“他不过是来买豆沙包,您为何还要亲自接待?”
“我不想失去任何顾客。平常来的大多是有钱人,可他显然没多少钱,进店里得下多大的决心呀?我接待好他,就成全了那颗渴望被鼓励的心。”
这一席话,令他惊诧不已。原来善待穷顾客,伸出手为他们窘迫的需要提供服务,不仅做成了生意,还送出了特殊的温暖。
后来,他进了大公司上班。一次,生意谈得很顺利,主管让他买一批格子衬衫送给客户们。他疑惑地问 为什么不买素面衬衣 我注意那个客户经理一直穿素面的 主管呵呵地笑 我倒是留意了其他客户多日 他们都偏好穿格子衬衣呢
格子衬衣买回来,主管和他一件件毕恭毕敬地送到客户手中。
第二天,他发现,除了经理依旧穿着素面衬衣外,其他客户都已经换上了新送的格子衬衣。“经理通常把生意看得很重,所以不会把我们送的礼物太当回事,而下属则不同。我们按他们的喜好送礼才能打动人心!”主管一本正经地说。
他愕然。原来以礼相待职位低的客户,用心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制造出更深意义的感动。
如今,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办公室,他递交文件给员工时,总不自觉地先转动一下,将文件倒过来,然后再递给对方。有位女职员忍不住问:“您为何要这样递文件呢?”他笑着说:“这样文件拿到你们手上时,就是正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4分)
哆嗦: 窘迫:
愕然: 一本正经:
2.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2分)
3.文中围绕 “手间传温暖” 这一主题,例举 、 、
这三个小事例。(3分)
4.请用“ ”画出文中三处以礼相待他人的细节描写。(3分)
5.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4分)
七、习作芳草地。(30分)
你有过追悔莫及的感受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题目自拟,字数450字。
参考答案:
一、1.C 2.惆怅 蒸 绊 绽 惶 徘徊 耽 揉 挪 叨
二、1. A?2. C
三、1.(1)比喻 (2)拟人(3)反问(4)排比(5)设问
2.(1)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2)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四、略。
五、1.散文 朱自清 匆匆 时间流逝的踪迹 《春》《背影》等。2.(1)①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②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③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④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2) ①“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②“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 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3)答案示例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 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答案示例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六、1.哆嗦:发抖。 窘迫:处境困急。
愕然:吃惊的样子。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2. :“ ? !” :“ , 。”
3.店主亲自做豆沙包递给顾客 买格子衬衫送到客户手中 把文件倒过来递给对方
4.店主指引男子坐下,等到做好豆沙包后再恭敬地递过去。
格子衬衣买回来,主管和他一件件毕恭毕敬地送到客户手中。
在办公室,他递交文件给员工时,总不自觉地先转动一下,将文件倒过来,然后再递给对方。
5.略
七、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