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案例
案例作者基本信息
姓 名 学 校
学 科 历史 联系电话及邮箱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课 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年 级 高一
模 块 必修二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教版第三单元第9课
课 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模块复习课□初/高三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教学设计
1. 整体思路及背景简介教学内容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1)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正确评价洋务运动。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整体认识。本内容学习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1)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2)通过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理解,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探索的历史”这一观点的理解。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模式:主要为信息技术支持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播放留美幼童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历史事件。
2.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有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三部分,三部分内容为并列关系,共同构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主题。重点: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准确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3. 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一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历史已有大致了解,知道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是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知之甚少,通过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史。
4. 学习目标设计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正反两面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用唯物史观指导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史料分析,通过具体史料,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等。通过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理解,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探索的历史”这一观点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时空观点,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学习。
5.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本单元主要讲述的内容为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本单元前承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发展原因、发展情况和影响等。本单元教学安排3课时。
6.1单课时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导入:通过图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本课相关内容,以师生问答形式展开。小结:以简短语言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知识,弄清每一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练习册。 6.2课堂学习评价设计前提诊断性评价:提问中国古代经济最重要的特点,为讲解小农经济的解体做铺垫。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各类企业等知识点,通过形成性评价完成。学生思维品质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评价洋务运动,甚至允许出错。
7.板书设计、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案例的特色,可选择撰写)板书设计:一、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背景2、洋务运动的目的、代表人物和内容3、洋务运动的评价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教学实施
1.单课时教学实录导入新课:通过本课引言部分内容分析,引出自然经济解体问题,从而进入新课学习。讲授新课:一、自然经济的解体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师: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这是一种自然经济,这种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外来侵略战争中开始逐渐解体,这场战争是什么?生:第一次鸦片战争。2、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之一就是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生: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取代土布,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师(总结):洋纱输入,“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手工业者破产,成为棉布的消费者;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3、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师:展示材料:毛泽东说:“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经济起了很大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它准备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市场、劳动力等,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师(过渡):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一次自强运动也无意中起了相当的助推作用,这场自强运动在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们进入洋务运动一目的学习。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背景师: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第二次鸦片战争虽刚刚结束,但列强却还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硝烟未散。在这一背景下,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掀起了洋务运动。2、洋务运动的目的、代表人物和内容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填写,内容包括洋务运动的目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生:展示填写结果。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军、改革教育创办军事工业师:从19世纪60到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这些企业都属于官办的,并使用机器生产。(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到90年代,为解决资金、燃料和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重要的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这些民用工业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所谓的官督商办就是由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来管理。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师:这段材料表明,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生: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创建新式海军师:洋务派建成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不管是创办近代工业,还是创建新式海军,都需要一大批具备新知识的人才,所以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4)改革教育师: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的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迈出了晚清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在发展洋务教育事业中,清政府发现留学可以更加直接的学习西方,因此政府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在古代只有外国往中国派遣留学生,如唐朝时期,日本往中国派遣留学生,清朝前半期,俄国也曾向中国派留学生。洋务派的这一做法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留美幼童的视频。播放留美幼童短片。师(提问):在这些留美幼童中,大部分的籍贯是广东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生:广东地区是最早开放的地方之一,更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师:留美幼童中出了不少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安国等。3、洋务运动的评价材料:自强运动虽然有其种种缺点,但却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它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第一,大多数制造局、船政局、机器局、学堂和新派企业都开办在条约口岸和沿海及长江沿岸的城市,在那里最有可能获取洋人的帮助;这些事物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福州、广州和武汉等大都市的发展。第二,周围农业地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这些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或劳工,促使了这些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第三,这些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而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机构中的领头人,他们促使了中国新的管理和实业阶层之诞生。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师: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上述材料,小组讨论洋务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这一运动。生1(讨论并展示成果):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生2: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人阶级;促成实业阶层的诞生。生3: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自身的目的。......师(总结):没有达到其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但是产生了非常深刻的积极影响。 第一,总体上讲,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第二,促进了沿海沿江大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城市化的开始。 第三,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 第四,培养了一批人才,产生了中国新的管理和实业阶层。第五,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既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富强的目的。对近代化的分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所谓的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进程,它包括经济近代化,即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商品化;政治近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近代化,即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开始了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洋务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渡:洋务运动广泛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培养新式人才,开创官督商办企业,促进自然经济持续解体,极大鼓励了民间资本投入近代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师:前面我们讲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除此之外,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的诱导以及投资者(官僚、地主、商人)拥有一定的资本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当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在哪里开办企业,为什么?(展示中国地图)生1:我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向西方购买设备。生2:因为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就完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放,自然经济破坏较内地严重。师:确实如刚才同学们所回答的,中国的民族企业就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产生。(在地图上展示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材料:?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师: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42页历史纵横,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投资额小,民族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师(总结):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三个问题,这三者之间是有内在关系的:洋务运动对自然经济的解体起到了助推作用,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和自然经济解体所提供的劳动力和市场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这三者(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是近代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构成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结构。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练习册。
2.教学反思学生提前预习对学习新课极为重要,本节课只有个别同学做了预习,对于预习工作需要时常和学习嘱咐;分组讨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小组的分工越明确越好,要使小组的每一成员都有事可做,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学生对于直观信息,如图片和视频信息有较大兴趣,合理的选择此类信息对教学具有很大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保持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