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什么是世界史?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世界史是一个个国家历史的总和吗?
世界史是中国史的并列学科吗?
世界史是中国历史以外的历史吗?对世界史的总认识1、注意:世界史的编写体例是通史知识结构,也是高中世界史的学术体系和呈现方式,特别注重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理解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辩证关系。横向发展:描述人类历史是如何从原始的相对孤立的分散的人群发展到今天全球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纵向发展:描述社会发展阶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形态变化。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形成,前者加强后者,后者发作用与前者,两者共同推动历史前进。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世界近代史:15、16世纪——19世纪末。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古的重要意义;西方人文主义和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间的历史渊源。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古代史:公元前3500年左右——15世纪。讲述古代文明(包括早期文明和中古文明)呈现除的多元发展格局;由于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成的欧亚大帝国的形式以及这些地区文明的相互交往;解释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世界现代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1世纪。重点讲述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国际秩序的演变;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冷战特点以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关注世界日益联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二、世界历史的分期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 , 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尓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西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 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第一课时)概念释疑:何为“文明”?1、“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2、“文明一般是指与野蛮相对立的状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3、“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4、如果在精神意义上给文明一个定义,它也许可以称之为创造一种社会状态的努力……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文明”的概念是多义的、复杂的和模糊的,它至少有这样几种涵义:一是一般性含义,泛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被予了一种相当广泛的内容,它基本上成了历史的同义词。二是阶段性含义,一般指的是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吻合的一个范畴。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文明的发展程度,我们通常所讲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与这种含义相一致的……三是区域性含义,即地球上所有的居民,依据历史共同体的类型,划分成各个地区性的文明,如在历史学家那里经常沿用“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等。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一:“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纪录片《世界历史》第2集 《文明的曙光》 材料二:“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材料三:“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陈明远《质疑四大文明古国》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材料一:文字、阶级、制度、公用建筑、城市材料二:城市、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
阶级或等级、巨大建筑物、专门的艺术和科学材料三:国家制度、文字、文献,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
城市建筑自主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并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教材中关于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哪些?
2、尝试用图示的方式去描述人类文明最初产生的历程。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自主探究:2、尝试用图示的方式去描述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历程。阶级、国家、城市、文字阶级国家文字城市生产力矛盾记事
管理1、找出教材中关于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哪些?文明课后作业:1、按照各地区进入文明的先后顺序制作历史时间轴。2、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梳理各个早期人类文明地区的表现。预习教材第3—6页,并完成以下任务:两河流域文明前3500年左右(尼罗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1、按照各地区进入文明的先后顺序制作历史时间轴。前3千纪前3000前2001前2000前1001前2千纪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小国寡民的城邦
民主制一系列国家,分裂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2、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梳理各个早期人类文明地区的表现。由一系列城市国家到统一
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法典》
君权神授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洪水和方舟传说
60进位制神话和文学传说、象形文字
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婆罗门教、佛教、史诗、创造1—9的数字,发明“0”,按位计值文学、历史学、哲学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由分裂到统一
君主专制
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
君权神授一系列国家,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
民主制婆罗门刹帝利吠 舍 首陀罗三、探究——文明多元的原因思考探究: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多元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两河文明材料一: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美索不达米亚人也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
——摘编自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尼罗河文明材料二: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古印度文明材料三: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古希腊文明 材料四: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线漫长,岛屿多,地中海气候,利于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生长。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形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形成平等意识和冒险精神,推动了古希腊殖民扩张,有利于民主制发展。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探究——文明多元的原因地理环境决定因素思考探究: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多元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课堂小结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三、探究——文明多元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