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世界》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将国家掌握土地、没收叛乱贵族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是指
A.西周 封邦建国制 B.拿破仑 民法典
C.法兰克王国 采邑制 D.梭伦 解负令
2.1215年6月,英国大贵族在市民和骑士支持下通过《自由大宪章》,规定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国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各领主征派捐税。《自由大宪章》的签订表明英国已出现下列哪一种政治体制的端倪
A.封建等级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
3.以下各项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起了加速和促进作用的是:
A.隶农制的产生 B.基督教成为国教 C.马特采邑改革 D.等级君主制形成
4.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5.“人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为荣,作家们以典雅的古希腊语写作。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时,他们却继续维持一个有教养、博学的社会……”该文叙述的是
A.英吉利n B.阿拉伯 C.拜占庭 D.俄罗斯
6.以下是反映欧洲历史上王权与教权力量此消彼长发展趋势的若干重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查理加冕 ②阿维尼翁之囚 ③卡诺莎觐见 ④丕平献土
A.②③①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7.“他们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他们有权力驱逐。”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
A.实行分科教学 B.满足世俗需要 C.培养基督教士 D.拥有自治权力
8.从存续时间看,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是
A.拜占庭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9.“到卡诺涉去”在西方语境下意味着屈膝投降。从历史本源看,当时主动战从者是
A.罗马教皇 B.徳国国王 C.英国国王 D.法田国王
10.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11.下列有关等级君主制表述正确的是
A.等级代表会议掌握赋税等经济大权,故君主要收税必须召开议会
B.等级代表会议有城市市民参与,故制约了君主的权力,扩大了底层民众权力
C.等级代表会议的与会者有封建贵族,故君主的权力并未得到多大提升
D.等级代表会议下君主与城市市民携手联合,权威极大提升,已不受贵族制约
12.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C.万民法否定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条例
D.罗马法中蕴涵着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13.“贵族在其居住的领地中为其家臣建立次级采邑。封建领主同天子的情感纽带是宗教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减弱”。文中描述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欧的封建制 C.罗马的奴隶制 D.印度的种姓制
14.以下称号中,最能体现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作用的是
A.圣女 B.奧尔良的女儿 C.战斗英雄 D.民族英雄
15.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是
A.封建等级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等级君主制
16.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召集直接封臣及其所属的主要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此举意在
A.集中与加强君主权力 B.巩固与强化封建等级
C.建立与完善分享机制 D.强调与突出君主专制
17.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的手段通常是
A.金钱赎买、武装斗争 B.金钱赎买、教会支持
C.武装斗争、国王支持 D.教会支持、国王支持
18.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19.历史上最后一个璐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0.“丕平献土”、“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西欧
A.王权与教权的激烈斗争
B.法兰克人与罗马贵族的斗争
C.封建领主与市民阶级的斗争
D.王权与教权既勾结又斗争
21.在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中,被誉为“美洲的希腊”的是
A.玛雅文化 B.阿兹特克文化 C.印加文化 D.古罗马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贫困。英国历史学家贝内特认为,当时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考虑到农奴沉重的封建负担,以平均4.5口的家庭规模计算,必须10英亩以上才能维持生存。经济史学家波斯坦测算,13世纪英国小农户人口众多,104个庄园的随机样本表明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家庭土地少于10英亩。贫困成为困扰中世纪英国的重要问题。英国乡村家庭内部救济、庄园共同体救助和基督教慈善救助发展起来,共同构建了多元化的救助体系。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救助体系由宗教慈善向世俗救济、临时性救济向长期救助和法制化公共救助过渡,开启了英国社会保障近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与社会济助研究》
材料二: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困救助,可以分为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我国在传统上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发生天灾人祸时,政府大规模的赈灾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于日常的贫困救助,实际上是由民间社会自己来实施的。针对古代聚族而居的情况,宋代范仲淹开设了“义庄”,购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内部开展济贫、赡养和助学。南宋朱熹也曾提议民间创办“社仓”,向灾民贷赈钱粮以济贫困。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在贫困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一些财力丰厚,影响较大的佛寺,都有过一些救灾济贫的举措。
——摘编自刘志扬《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途径与成效》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7年末的3046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联合国秘书长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说明中世纪晚期英国救助体系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指出其与中世纪英国救助体系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意义。
23.军队的礼仪在欧洲,不同时代的军队有不同的礼仪方式。阅读以下表格,请按照序号分析表格中的历史现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军队组织
时代背景
招呼礼仪
古典时期
军民两兼
公元前500年的希腊民主与罗马共和
共和国致敬礼
领薪步兵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共和国致敬礼①
领薪的外籍步兵
帝国末期君士坦丁大帝至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覆灭
趴伏在地
中
世
纪
骑士(兼职)
封建等级制度
封臣先屈膝跪地,后与领主相互亲吻脸颊②
城市自治
互相盟誓③
——约翰·赫特斯《极简欧洲史》
参考答案
1.C2.B3.C4.C5.C6.B7.D8.C9.B10.C11.A12.C13.B14.D15.D16.A17.A18.D
19.D20.D21.A
22.(1)根源:生产力水平较低;封建剥削严重;实行封建农奴制;庄园制经济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或小农占有土地少)。背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开始复苏;政治走向法治化(《大宪章》强调法律至上);英国农奴制走向衰落;英国专制王权的加强。
(2)特点:官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或官府救济为主,以民间救济为辅);救济形式多样;注重可持续性;注重了救助与经济手段的结合;施助主体多样(或以前以官绅为主,明清后商人作用越来越大;佛寺发挥重要重要作用;宗族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儒家思想。共同点:救助体系多元化;贫困救助日常化;都有宗教组织参与救助;都有地方性民间组织参与救助(或世俗救济;公共救助);都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走向完善;都重视长期救助;都一定程度弥补了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
(3)意义:减少了贫困人口;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23.(1)史实:①共和国致敬礼: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虽然标志着罗马进入帝国时代,但是屋大维没有公开称帝,仍然保留了罗马共和国的机构,维持共和制的形式,故仍行共和国致敬礼。
②封臣先屈膝跪地,后与领主相互亲吻脸颊:采邑改革之后,通过有条件的层层分封,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封主与封臣之间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该礼仪是一种既代表服从也代表平等的仪式,双方之间形成一种不成文的契约关系。
③互相盟誓: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为争取司法与行政权与封建领主斗争,部分城市获得完全或部分自治权。封建领主与城市代表(或市民阶层)共同管理,双方实力相当,故互相盟誓以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