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 《蚕长大了》课件+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 《蚕长大了》课件+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4 11:12:46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 《蚕长大了》习题
填空题。
蚕卵已经孵化出了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______________。
如题所示,从小蚕孵出开始,小蚕的身体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可以观察、测量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______________。
蚕的一生一共蜕______________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______________次,蛹期蜕皮______________次。
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为“______________”,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蚕身体呈______________形,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身上有______________,两侧的小黑点叫__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_____可以更好地观察到蚕的幼虫吃食物的细节。
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把蚕的幼虫的样子记录下来。
蚕蜕皮时,从______________部开始,______________然后经过______________部和______________部,最后皮从______________部脱落。
如图所示,在蚕吐丝前,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便它在那里吐丝结______________。
判断题。
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褐色的、极细小、多细毛,像蚂蚁,所以称之为蚁蚕。( )
蚕的腹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叫尾角。( )
蚕蜕下来的皮是黑偏棕色。薄薄的,皱缩成团。( )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做蜕皮。( )
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但身体仍保持原来的颜色。( )
每天用尺子量一量蚕有没有长大 。( )
给蚕换桑叶时只要用力抖一抖,蚕就都下来了 。( )
用放大镜看看蚕是怎么吃桑叶的。( )
有一条蚕生病了,应赶紧把它隔离并继续观察。( )
选择题。
观察蚕宝宝的外形,发现( )。
身体分为头、腹两部分,身体上没有环节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上有环节
每个环节两侧都有小黑点
观察蚕宝宝的头部,发现( )。
头比较大
有口器,像针一样,适于咀嚼桑叶
有口器,有两片“牙齿”的大颚,适于咀嚼桑叶
观察蚕宝宝的胸部,发现有( )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
A.2 B.3 C.4
观察蚕宝宝腹部,发现有( )对足,帮助身体运动。
A.5 B.4 C.1
蚕宝宝在吐丝前,观察到( );在吐丝中,观察到( );在吐丝后,观察到( )。
不再吃桑叶,躯体发黄发亮
身体变小,潜伏在内
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蚕的呼吸器官是( )。
鼻 B.口器 C.气门
下面哪些说法不符合观察到的蚕的外形或行为? ( )(可多选)
A.身体呈长圆筒形
B.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上没有环节
C.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D.胸部有两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E.腹部有四对足,帮助身体运动
F.腹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
填图题
1.请按照蚕的生长顺序给下列图片排序。

A B C D
正确的顺序:( )→( )→( )→( )
2.在图中填写出蚕各部分的名称。
简答题。
蚕在生长过程中,为什么要脱皮呢?(提示:蚕蜕的皮其实是它的外骨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幼虫
拍照 画图 写观察日记 制作标本
蜕皮
6 4 2

长圆筒 头 胸 腹 环节 气门
放大镜
画图(拍照)
头 胸 腹 尾

二、




×

×


三、
B
C
B
B
A C B
C
B D E
四、
C B D A
五、
蚕的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当蚕要长大时必须蜕掉原先的那层窄小的皮才能继续长大。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 《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
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
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可爱的蚕宝宝已经慢慢长大了,在这段时间里,你是怎么照顾它们的?它们样子有变化吗?大家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天就会孵化出小蚕。刚出牛生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1龄蚕”。救蚁蚕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颜伍也逐渐从黑变成了白色,成了我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蚕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蜕皮4次后的5龄蚕再经过半个月左右,就会结茧变蛹。从蚁蚕开始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的蚕称为蚕的幼虫阶段,是继蚕卵之后蚕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学生交流、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聚焦:刚出生的蚕的幼虫与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有什么区别?
蚕卵已经孵化出了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呢?
刚出生的蚕的幼虫
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黑色的,很小,像蚂蚁一样。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变白了,变大了,会吐丝和蜕皮。
探索: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
怎么知道蚕还是活着呢?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提醒: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
观察准备:蚕、蚕房和放大镜。
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排便和活动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观察对象
4龄蚕
进食情况
食量大,能吃下一整片叶子
排便情况
墨绿色、颗粒状,能看见棱角。
活动情况
有些在蚕盒里爬动;有些在吃食;有些蚕的头搞搞仰起,不吃也不动,在休眠;有些蚕在蜕皮,蚕盒里能看到蚕蜕下的旧皮。
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人新的龄期。
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
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
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颜色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
介绍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观察蚕的幼虫。
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观察蚕的幼虫。
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
播放观察蚕的幼虫、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视频资料。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会留下弧形的痕迹。随着蚕的生长,食量会慢慢变大。蚕在进食后,就会开始排泄,排泄物是墨绿色颗粒,随着蚕的长大,排泄物的颗粒也渐渐变大。尤其是4、5龄蚕的排泄物,可以看出其形状近似短圆柱形。我们观察到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腹部有10个体节,通过观察蚕吃食物和蚕的运动,知道了蚕的头部有口器,主要作用是取食;腹部有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主要作用是呼吸。
介绍:蚕龄
蚕宝宝在幼虫阶段共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就算增加一岁。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体重的1万倍左右。
研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蚕刚孵化出的样子
很小,很黑,像蚂蚁一样,身体很柔软。
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变得光滑等。
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
蚕宝宝头上虽然有六个单眼,但是视力非常不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具体东西。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蚕是靠嗅觉好味觉器官来寻找和辨别食物的。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需要注意保持蚕盒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幼蚕以桑叶为食,给桑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叶一次,睡觉前可多放一些。对于4、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叶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完为宜。如果桑叶剩的太多,那就说明多给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那么说明给少了。1、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4、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拓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
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播放蚕宝宝脱皮全过程视频资料。
观察蚕吐丝。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
探究蚕是用什么感知食物的。
实验准备:
一个密闭的蚕盒,新鲜桑叶和陈桑叶若干,8条大小、健康状态差不多的蚕宝宝。
实验步骤:
(1)将蚕宝宝们集中放在蚕盒的左下角,在蚕盒右上角放入几片新鲜桑叶,将蚕盒密闭,约半个小时后打开蚕盒,观察现象。
(2)将蚕宝宝重新集中放在蚕盒左下角,在蚕盒右下角放入几片新鲜桑叶,在蚕盒左上角放入几片陈桑叶。观察并记录蚕宝宝的行为。
实验记录:
时间(分钟)
5
8
10
12
昂起头的蚕的数目(条)
3
2
1
0
向目的地前进的蚕的数目(条)
2
4
6
8
无反应的蚕数目(条)
3
2
1
0
实验现象:(1)在黑暗状态下,8条蚕宝宝都找到了桑叶。
(2)一条稍大的蚕先昂起头,似乎在嗅着桑叶的气味,然后果断地朝新鲜桑叶爬过去。其他的蚕也慢慢昂起头,之后也纷纷向新鲜桑叶爬去。
实验结论:蚕是用嗅觉感知食物的。
分享交流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学生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小组活动观察蚕。
学生汇报交流,科代表回答。
学生分小组观察,汇报交流,猜测及查阅相关资料并回答。
学生猜测、交流回答。
学生继续进行观察和记录。
白白的,胖胖的,长长的,有很多脚等,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蚕长大了。
为了使蚕健康生长,我们需要给蚕提供干净的环境,新鲜的桑叶,清新的空气。
帮助学生了解蚕幼虫的外部特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观察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为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我们将继续为蚕的生长发育做好积极准备,并及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观察蚕这样去观察饲养生活中的其他小动物。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蚕的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且变得光滑,排出的粪便颗粒越来越大,吃的桑叶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我们的蚕在逐渐地长大。蜕皮4次后的5龄蚕,再经过半个月左右,就会结茧变蛹。从蚁蚕开始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是继蚕卵之后蚕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板书
3 蚕长大了
课件31张PPT。3 蚕长大了教科版科学 三年级下新知导入 可爱的蚕宝宝已经慢慢长大了,在这段时间里,你是怎么照顾它们的?它们样子有变化吗?大家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
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天就会孵化出小蚕。刚出牛生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1龄蚕”。救蚁蚕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颜伍也逐渐从黑变成了白色,成了我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
蚕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蜕皮4次后的5龄蚕再经过半个月左右,就会结茧变蛹。从蚁蚕开始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的蚕称为蚕的幼虫阶段,是继蚕卵之后蚕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新知讲解蚕卵已经孵化出了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呢?刚出生的蚕的幼虫与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有什么区别?新知讲解1 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观察准备:蚕、蚕房和放大镜。怎么知道蚕还是活着呢?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新知讲解1 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排便和活动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新知讲解1 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新知讲解1 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人新的龄期。
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
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
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颜色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新知讲解1 幼虫 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新知讲解2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1.观察蚕的幼虫。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看它有什么反应。它用什么吃东西?新知讲解2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新知讲解2 观察蚕的幼虫。头部胸足(3对)胸部气门(9对)腹足(4对)腹部尾足(1对)尾角新知讲解2 观察蚕的幼虫。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新知讲解2 观察蚕的幼虫。新知讲解2 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新知讲解2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会留下弧形的痕迹。随着蚕的生长,食量会慢慢变大。
蚕在进食后,就会开始排泄,排泄物是墨绿色颗粒,随着蚕的长大,排泄物的颗粒也渐渐变大。尤其是4、5龄蚕的排泄物,可以看出其形状近似短圆柱形。新知讲解2 观察蚕的食物。 我们观察到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腹部有10个体节,通过观察蚕吃食物和蚕的运动,知道了蚕的头部有口器,主要作用是取食;腹部有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主要作用是呼吸。
蚕龄
蚕宝宝在幼虫阶段共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就算增加一岁。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体重的1万倍左右。新知讲解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1新知讲解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2 蚕宝宝头上虽然有六个单眼,但是视力非常不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具体东西。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蚕是靠嗅觉好味觉器官来寻找和辨别食物的。它长了那么多眼睛,怎么看不见桑叶在哪儿呢?新知讲解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3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需要注意保持蚕盒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幼蚕以桑叶为食,给桑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叶一次,睡觉前可多放一些。对于4、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叶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完为宜。如果桑叶剩的太多,那就说明多给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那么说明给少了。1、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4、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拓展提高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拓展提高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拓展提高蚕宝宝脱皮全过程拓展提高2.观察蚕吐丝。 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拓展提高2.观察蚕吐丝。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探究蚕是用什么感知食物的。拓展提高实验准备:
一个密闭的蚕盒,新鲜桑叶和陈桑叶若干,8条大小、健康状态差不多的蚕宝宝。
实验步骤:
(1)将蚕宝宝们集中放在蚕盒的左下角,在蚕盒右上角放入几片新鲜桑叶,将蚕盒密闭,约半个小时后打开蚕盒,观察现象。
(2)将蚕宝宝重新集中放在蚕盒左下角,在蚕盒右下角放入几片新鲜桑叶,在蚕盒左上角放入几片陈桑叶。观察并记录蚕宝宝的行为。探究蚕是用什么感知食物的拓展提高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1)在黑暗状态下,8条蚕宝宝都找到了桑叶。
(2)一条稍大的蚕先昂起头,似乎在嗅着桑叶的气味,然后果断地朝新鲜桑叶爬过去。其他的蚕也慢慢昂起头,之后也纷纷向新鲜桑叶爬去。
实验结论:蚕是用嗅觉感知食物的。课堂练习判断:
1.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褐色的、极细小、多细毛,像蚂蚁,所以称之为蚁蚕。( )
2.蚕的腹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叫尾角。( )
3.蚕蜕下来的皮是黑偏棕色。薄薄的,皱缩成团。( )
4.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做蜕皮。( )
选择
1.观察蚕宝宝的外形,发现( )。
A.身体分为头、腹两部分,身体上没有环节 B.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上有环节
C.每个环节两侧都有小黑点
2.观察蚕宝宝的头部,发现( )。
A.头比较大 B.有口器,像针一样,适于咀嚼桑叶
C.有口器,有两片“牙齿”的大颚,适于咀嚼桑叶√√√BC√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蚕的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且变得光滑,排出的粪便颗粒越来越大,吃的桑叶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我们的蚕在逐渐地长大。蜕皮4次后的5龄蚕,再经过半个月左右,就会结茧变蛹。从蚁蚕开始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是继蚕卵之后蚕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蚕长大了板书设计3 蚕长大了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