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0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2010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教案(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4-22 19: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新课标2010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教案(3)
1、 知识网络
本专题包括必修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选修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2、 结论性知识要点
1. 胚芽鞘: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感光的部位——尖端;促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2. 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后,可以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极性运输);如果受单侧光刺激,还可以横向运输(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从而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
3. 生长素的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且随器官不同而不同的。具体来说,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芽次之,而茎最不敏感。[注:自然状态下,生长素在植物体的积累(包括单侧光使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和重力作用使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增高等),会使进植物茎的生长而抑制根、芽生长。]
4. 生长素的作用:①促进生长;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发育;④防止落花落果。
5. 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它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它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6.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目的。(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体温调节的作用。)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
7. 激素调节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表现最显著的是在性行为和对幼仔的照顾方面。
垂体分泌的催乳素不仅能够调控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还能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嗉囊分泌鸽乳等。
8. 神经纤维的电位: 静息时——外正内负 兴奋后——外负内正
9.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10. 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等;后天性行为包括印随、模仿、条件反射等。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属本能。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11. K+不仅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还具有维持细胞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作用。
12. 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都在下丘脑。(注意: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13. 抗原的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14. 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15. 自身免疫病的病例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16.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3、 专题突破
(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生长素的发现
科学家 实验处理方法、现象 实验结论
达尔文 ①和②对照说明:芽的向光性生长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测:尖端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①和③对照说明: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物质与光照无关,向光弯曲与尖端、单侧光照有关;③与④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温特 ⑤与⑥对照说明: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且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郭葛 提取出这种物质——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取名为生长素
2. 生长素的产生及运输
(1) 产生部位:植物体幼嫩的部位(如胚芽鞘尖端、茎尖、芽尖、幼嫩的种子等)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2) 向光性的原因:由于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分布较少,生长慢;背光侧分布较多,生长快。
(3) 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由茎尖向茎的基部运输;由根尖向根的基部运输)。
(4)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两重性的实例:
①顶端优势
②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水平放置的幼苗)
(2) 动物的激素、神经调节
1. 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
(1) 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缓慢地调节代谢,参与体温调节;而肾上腺素是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
(2) 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
2. 内环境与稳态
(1)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1 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CO2、02、尿素等。
3 内环境中可能进行的生理反应:如抗原抗体结合,缓冲物质对酸性、碱性物质的缓冲等。
(2)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还有免疫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 水平衡调节
4. 血糖平衡调节
5. 体温调节
(3) 免疫
1.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比较及关系
两种免疫的过程都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三个阶段。在免疫过程中二者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却又相互配合。
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抗原,作用方式为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
对外毒素等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侵人人体所引起的免疫是细胞免疫;病毒感染是先发生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2. 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
(1) 作用机理不同
(2)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正常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的比较
比较项目抗体类型 成分 来源 分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 作用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球蛋白 效应B细胞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 机体第二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发生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原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血清、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抗原
特别提示:下丘脑的功能
功能解析
①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的分泌。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②下丘脑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含量低时,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使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高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
③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