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康三高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太康三高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28 18: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太康三高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出题人:太康三高 校对:仝艳娜
一、(共15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蹩(bié)进 关卡(qiǎ) 拗(ǎo)开 便宜行事(pián)
B、枕藉(jiè) 字帖(tiè) 打烊(yàng) 并行不悖(bèi)
C 攫取(jué) 泥淖(nào) 拙劣(zhuó) 长吁(xū)短叹21世纪教育网
D 禅(shàn)让 熨(yùn)帖 牲畜(chù) 蒙头转向(mēng)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荫庇 频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珠联璧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8年,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灾难不断;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神七的成功发射,又是喜讯频传。这一年,对中国来说真是个多事之秋。
B.5%左右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过分迷恋网络,打乱了正常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导致学习成绩一日千里。
C.在高考前紧张的复习阶段,他的书包竟然被人偷走,里面有他大部分的高考复习资料,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他的心情和考试成绩。
D.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决不能让被劫的先进武器装备落到恐怖分子手中,否则,恐怖分子将如虎添翼,很难对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谭千秋、张米亚、吴忠红为救学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在生死抉择面前,这些老师恪尽职守,不畏牺牲,用生命奏响师魂。
B.山东省在实现教育回归能否真正进行下去,关键在教师素质的高低,加强教师培训进修,让教师迅速地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恐怕是现在当务之急的事情。
C.记者从国务院山西省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调查组了解到:暴雨导致尾矿库溃坝的原因,令人难以置信,这起特大事故的原因是由一部分人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造成的,不排除事故背后有腐败问题。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它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花分雄雌,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明朝林叔学说:“苞蕊还分雄与雌。”({荔枝花》)应是从果农那里得来的知识。
B.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C.从创意、设计到排练、再到预演和正式演出,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精心打造,终于在8月8日为全球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D.“爱心涌动满泉城”“惹不起的爹”等曲艺节目,以“知荣知耻”为主题,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受到观众喜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眼下,“山寨”是个热得发烫的词汇。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主要特征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从小作坊起步,通过模仿知名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也许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山寨产品”从手机起步,逐渐蔓延到其他经济领域,又几经演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时间,“山寨鸟巢”、“山寨熊猫”、“山寨网站”、“山寨春晚”、“山寨明星”甚至“山寨红楼梦”纷纷出炉,大有席卷之势。
有专家认为,“山寨产品”并不是完全的盗版和剽窃,其中包含着大量创造和创意的成分,只要没有明显侵权和恶意毁谤,对于这种创造性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山寨文化自有其流行规律,顺应规律进行疏导,比强行压制更有益于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山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原产品的一种戏仿,它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以一种戏仿方式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山寨文化”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持警惕和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山寨文化”中都包含着相当程度上的剽窃和颠覆因素。这些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更是现代文明、道德良知的一种集体退化。
“要问‘山寨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必须先问为什么‘山寨文化’能够生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陆贵山强调,“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山寨文化”的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潮流和态势。但“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寨文化”中娱乐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一些涉嫌触犯法律的“山寨产品”,有被规范的必要,一些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来蓄意误导、欺骗顾客的产品,更应该迅速叫停。
有学者预测,“山寨文化”无外两种发展态势,一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这种“山寨文化”不过是披着一层华丽画皮的“垃圾文化”;另一种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的“山寨文化”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
6.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寨文化”是一种新兴的备受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
B.“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在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C.“山寨文化”包含着大量创新和创意的成分,自有其流行规律,只要合理疏导,对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具重要意义。
D.“山寨文化”之所以存在并蔓延,是因为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
7.下列不属于对山寨文化持警惕和保留态度原因的一项是 ( )
A.“山寨文化”中娱乐 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
B.“山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
C.“山寨文化”包含着剽窃和颠覆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
D.“山寨文化”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主要特征为创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B.“山寨产品”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误导、欺骗消费者。
C.对于具有剽窃现象的山寨文化,有人认为应当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坚决给以制止。
D.从“山寨文化”的发展态势看,要么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要么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1],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注释】 [1]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 宅:住宅
B、进退百官 进退:任免升降
C、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体:美好的体态
D、窈而深,廓其有容 廓:广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隐者之所盘旋 远具时羞之奠
B、名声昭于时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濯清泉以自洁 以愚辞歌愚溪
D、足将进而趑趄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下列句子中都能体现李愿隐士风范的一组是( )
①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②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③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④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⑤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⑥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未介绍李愿的事迹,只是引用他的一大段话,然后用一个“壮”字予以赞叹。
B、作者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
C、本文末段“歌曰”以下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曲折含蓄地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D、文章在文体上虽属赠序,但是作者因仕途不顺,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本题3小题,共24分。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3分)
②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3分)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你据此对本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5、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8分)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 体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是法国的 、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②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16-19题。(21分)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既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6、概括小说以“永远的门”作为标题的寓意。(5分)
答:
1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
18、郑若奎去世后,作者写到:“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的内涵是什么?(4分)
答:
19、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答:
语言运用(9分)
20、把下面五句话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4分)
①但是学了,懂得了,并不等于掌握和拥有这些知识。
②有人不理解“习”的重要性,学得多,甚至什么东西都学,却不肯付出经常温习的时间,结果是随学随忘,收不到成效。
③任何新的知识,取得的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学。
④要使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习”。
⑤只学而不“习”,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是不牢靠的。
21、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5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慢头。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
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B 2、B 3、D 4、D 5、B
6、C(“包含着大量创新和创意的成分”不当,这仅是某些专家的观点,不代表本文观点)
7、B(该项是从“山寨文化”积极的角度陈述的)
8、D(A项,“创造性”不当,应为“仿造性”。B项,文中说“一些涉嫌触犯法律的山寨产品”。C项,“有人认为应当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不当)。
三、(12分)
9、A 10、D 11、C 12、C
①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
②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
③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14. (l)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15、①章回 莫泊桑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③内无应门五尺之徒 茕茕孑立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6、(5分)“门”既指画在墙上虚拟的门,也指人们心灵的隔阂之门(2分);“永远”表现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不善于交流导致悲剧状态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3分)
17、(4分)开篇环境描写暗示人们的陈旧心理定势,已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1分);“普通”暗示聚居地的人群具有普遍性(1分)。这是小说主人公活动的特定环境,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
18、(4分)对于女主人公而言,他失去了情感的依傍(2分);对于小院的人们盼望他们二人产生爱情的想法一下子落空了(2分)。
19、(6分)纵观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二人产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突然去世和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并对二人行为表示敬意,最后,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遗憾。(4分)
20、③①④②⑤
21、参考答案: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提示:公园里三个人的谈话则代表不同的观点。第一个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个人要想成功被赏识,需要改变生存环境。第二个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三个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不必改变环境,要坚守自己的阵地。所以这三个人的观点都可以作为此次作文的立意,但必须择其一个人观点深入论述,不必面面俱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