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四十二中学第二学期历史开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欧洲知识分子、艺术家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似有些停滞不前,甚至有“开倒车”的迹象!不行!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我们要改变!很快,他们就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书幅、艺术品中找到了灵感,为此,他们( )
A.力图改变人们对上帝的地域信仰B.大力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复兴了希腊和罗马文化D.积极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2.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下列事件的联系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一一租地农场一一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一一三角贸易——资本主义发展
C.租地农场一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
D.资本主义发展——三角贸易一一新航路开辟
3.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时代有其独特的时代精神,《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就体现了同一时代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主张(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建立君主立宪制
C、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D、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
4.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表明西欧国家:
A、开展了“三角贸易 B、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C、建立了现代工厂制度 D、展开了殖民争霸战争
5.俄国农奴制改革文件规定:“在……法庭尚未成立以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该规定反映了这次改革( )
A.结束了沙皇统 B.保留了封建残余C.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D.保证了农民的民主权利
6.下图中①、②两处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两件大事。根据图示信息,对这两件大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共产党宣言》发表,工人运动进入新历史时期B.①处为第一国际成立后,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C.②处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导俄国十月革命D.②处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7.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标效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知识卡片, 据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 )
“别了雅尔塔”——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超级大国的美国 ——图谋独霸世界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普京出手不凡的举措
风云际会看东方——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
C.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D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8.表1为1874~1890年美、德、英、法、日五国工业年均增长率表。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年均增长率 5.2% 3.5% 1.7% 2.1% 12.1%
表1
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有( )
①英、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②日本经济总量已都越德国 ③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 “在短短四周时间里,萨拉热窝的枪声就使欧洲的外交和军事克制土崩瓦解。各国大臣官邸发出一份又一份最后通牒、动员令和宣战书。”材料表明( )
A.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次恐怖袭击 B.欧洲各国形成了军事同盟
C.一战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D.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一战
10.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对表现出不满的其他国家代表说道:“法国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拿更多的战利品。”“但我们英国为这次战争出的力可不比你们法国少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站了起来,几乎是怒视着克里孟梭。上述情景体现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 )
A.维护和平 B.加强合作 C.挑起战争 D.战后分赃
11.很多老一辈德国人认为:“如果希特勒能在1939年9月(对波兰的侵略行动)之前死去,他就会被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伟人载入史册。”可见,纳粹党能够获得广泛支持的原因是( )
A.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进步人士
B.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C.利用群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
D.当时的政府软弱无能
12.下列选项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有关的是( )
①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②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经济得到了恢复,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③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经济大危机,着手建立法西斯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④意大利也在此期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詹姆士一位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建在交通便利的内陆城市。最可能是因为:
A、珍妮机的发明 B、改良蒸汽机的使用 C、火车轮船的出现 D、内燃机的发明
14.从19世纪后期起,其他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这一过程体现了工业革命呈现出的特点是
A、多国同时展开 B、从一国到多国 C、以改良蒸汽机为标志 D、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15.“工业革命后,英国依靠其商品和重炮轰其他民族国家闭关的大门,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迅速提高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工业革命加快了亚非拉殖民地化
16.英国认为,捍卫了自己对殖民地的权利就可以使殖民地从此任由摆布;而殖民地人民认为,捍卫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就迈出了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地步。可见,双方的共同目的( )
A、为了更大利益而战 B、为国家统一而战 C、建立联邦政府 D、建立君主立宪制
17.《人权宣言》的作者们认为,宣言所宣布的基本原理是普遍适用的,但实际上它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下列叙述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③封建专制统治受到打击④法国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稳定了法国政局B、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C、促进了商业发展D、扩大了法国疆域
19.袁传旭在《英国?琐谈》一文中指出:?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使得议会至上原则和他们前辈不懈争取的其他宪政原则终于得以确立,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成为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人类宪政史上重要里程碑。应该是 ( )
A、殖民扩张 B、光荣革命 C、《权利法案》 D、工业革命
20.有人评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角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种态势始于( )
A.欧盟的成立 B.日本的崛起 C.苏联解体 D.中国综合国力的剧增
21.19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提出“欧洲国家应该将它们的经济领土进行重整,以最大化产出优势”。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美国崛起威胁到欧洲的地位 B.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
C.美日欧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D.欧洲一体化进程已正式启动
22.右图是1801年一1911年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统计,图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两次工业革命推动
C.对外加强殖民掠夺 D.“电气时代”的到来
23.“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材料中的“格局”指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多极化趋势 D.单极格局
24.面对经济困难导致的政治危机,列宁选择实施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选择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说明( )
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经济?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的特有产物?③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④两种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试验,即“追随理想的试验、面对现实的试验、回归理想的试验”,其中“面对现实的试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26.1917年11月7日晚9点45分,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起义者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俄国十月革命特点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B.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2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 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 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8. 某会议之后,日本指出:“日本帝国也只有当它的根延伸到大陆上的时候才能够继续生存和生长……可是美国却企图残忍地砍掉这些根,并企图取代日本在东亚大陆上推行自己的帝国主义。”下列内容与“某会议”有关的是( )
①召开于1921年 ②华盛顿体系 ③《九国公约》 ④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 中以别针生产过程说明新的生产制度:“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 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 别针的过程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工序。”这种新 生产制度是 ( )
A.手工工场制度 B.工厂制度 C.手工作坊制度 D.家庭生产制度
30.19世纪70年代起,在日本过去认 为是脏物的牛肉、牛奶开始被列为上等食品,东京 大阪、横滨、神户各地出现许多牛肉菜馆。“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吃牛肉为不开化”。 上述变化表明日本()
A.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 B.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
C.文明开化影响社会生活 D.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31.19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 学家托克维尔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伟大的民族 …… 他们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这两个民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的,正当世界注意着 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加入第一流民族行列…… ”这“两个伟大的民族”加入“第一流民族行列” 的时代背景是()
A.资本主义的兴起 B.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确立
C.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D.两极格局的形成
32.到1914年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 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为支 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 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 大笔地借款。这种发展必然产生了使美国参战的压力。材料说明的是()
A.美国参战的过程B美国参战的原因 C.美国参战的目的D.美国参战的结果
33.罗斯福政府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已经认识到: 如果像前几届共和党政府一样,完全让垄断资本自行其是,而不对其过分剥削、压追的行为进行限制; 如果让工人群众经济、政治处境继续恶化,而不提高 工人群众的购买力,资本主义的继续运行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罗斯福不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 B.采取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C.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工人购买力 D.维护工人利益,强行解散垄断企业
3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 一次重大战役:“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飞机 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似乎有悖常理的是, 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 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该战役发生在()
A.苏德战场 B.欧洲第二战场 C.太平洋战场 D.亚洲战场
35.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提道:“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 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 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放眼四顾,你不但觉得 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也感到忧虑,恐怕以后的成就 未必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对你我两国来说,现在 都有一个机会在这里,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 会。如果拒绝、忽视、或糟蹋这个机会,我们将受到 后世长期的责备……”下列关于丘吉尔演说的历史 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要与美国结盟,一起称霸世界 B.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葡主
C.英国二战后成为战胜国,实力壮大 D.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即将崩溃
二.非选择题
36.探究问题。(16分)
他材料一: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扣关”,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遭遇了生存危机。然而日本以此作为弃旧图新的历史机遇,并最终化危为机,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列强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并以侵略扩张建立起海外殖民地的唯一亚洲国家。
——《日本两度崛起留给世界深刻启迪》
材料二:明治维新期间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68年 颁布具有政治纲领性意义的《五条誓文》,公布《政体书》
1871年 派出以右大臣岩仓为首的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1872年 颁布教育改革法,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
1878年 出版《美欧回览实记》介绍宣传使节团访问欧美的见闻
材料三: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以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武士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尤其那些俸禄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之极”“不少下级武士为了维持生计,开始从事商业、手工业。一些有文化和政治经验的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在社会改革中求得生机。他们成为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日本遭遇的生存危机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将“生存危机”转化为“历史机遇”的方式(6分)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究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到1935年底,该署共拨款30亿美元,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其中,民间资源保护队从1933年4月开始工作,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了275万名18-25 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 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园林和公园。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1)料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的目的是什么?(4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4分)这一举措使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史实产生了哪些共同影响?(4分)
历史开学考试答案
答案:
1-5 BBACB 6-10 ADCDD 11-15 CDBBB 16-20 ABBBC 21-25 ABCAB
26-30 CCABC 31-35 CBDAB
36.(1)西方列强的侵略(2分)
(2)方式:制定改革纲领性文件;派出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学习;教育改革;宣传西方先进文化、制度、技术。(任意3点,6分)
原因:改革措施得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封建势力相对薄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改革符合国情;改革派力量强大。(任意四点,8分)
37. (1)事件:罗斯福新政;(2分) 目的:缓和矛盾(通过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宏观调控,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2分)
(2)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牺牲农业的利益.(2分)
变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2分)
(3)影响: 发展了经济、巩固了国家制度;(2分)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