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1.
了解蒲松龄生平经历及《聊斋志异》的相关内容以知人论世。
2.
抓住小说的叙事线索,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体会小说辛辣的讽刺意味,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素养目标
促
织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才援例为岁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他以毕生精力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作品。《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促织”,蟋蟀的别名。以“促织”为题,点明写作对象,表明文章内容是围绕“促织”展开的。
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课文探究
1.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题,开宗明义,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陷入绝境时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现实,但神灵的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的情节,实际上反映了成名夫妇现实中已无生路。
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义?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上哪儿捉蟋蟀,眼看期限在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3.成名“目不交睫”“僵卧长愁”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
少年第一次“笑”,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对成名促织轻视鄙夷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挑逗促织,但促织“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4.少年“三笑”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大喜”,由“大喜”到“失色”,又由“失色”到“惊喜”。他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其命运紧密联系——区区小虫关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5.成名捕得小虫之后,和“蟹壳青”搏斗时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理变化?有什么深层含意?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遭遇,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抚军县令里胥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深入探究
①
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②
情节波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③
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
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2.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促织》的结尾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喜剧结局,但正是这种喜剧结局更能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作者以乐写哀,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另一方面,更有其深层的美学意义。成名的否极泰来,只是因为一只促织,而这只促织竟是儿子魂化而成,多么离奇的幻想!这个幼小的心灵为了“赎罪”,为了解除父母的痛苦,甘愿魂化促织。不难看出,成名后来的幸福是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这简直令人不能接受!更可悲的是,成名儿子魂化促织后,还被进贡到宫中与别的促织打斗,“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供皇帝取乐。这是封建最高统治者对一个幼小灵魂的蹂躏,何等残酷,何等酸楚!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压迫暴露无遗。小说正是以喜剧结局反衬出更深层的悲剧意义。
3.
《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巫婆竟能“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魂化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
这些看似虚幻的想象,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显灵,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4.
《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5.本文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形象。试分析说明。
①
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条理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②
巧妙运用伏笔和暗示。
文章多处运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情节上前后呼应。如第一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促织本不是陕西一带的特产,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为成名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③
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如成名夫妇得子尸于井的相关描写,描绘出人物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衬托,以“茅舍无烟”“相对默然”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心理描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成名在儿子失手弄死促织到找到另一只促织的过程中,由“如被冰雪”而起,经过“怒—悲—喜—愁—惊—喜—惴”的心理变化。事态的急剧发展,造成人物心理的剧烈震荡。小说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成名焦急、悲愤、忧喜交加的复杂心理变化,极写成名精神上的痛苦,从而激起读者对制造这一痛苦的社会根源的强烈憎恨。
④
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促织》一文语言精练、生动。用词精练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上。如“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段文字通过“怒”“奔”“腾击”“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猾黠(
)
科敛(
)
迂讷(
)
具资(
)
爇(
)香
翕(
)辟
不啻(
)
藁(
)葬
惙(
)然
交睫(
)
觇(
)视
惭怍(
)
咫(
)尺
厚赉(
)
蹄躈(
)
蠹(
)
东曦(
)
掭(
)以尖草
俾(
)入
万椽(
)
邑庠(
)
ruò
ɡǎo
chì
nè
xiá
zī
chuò
jié
xī
liǎn
chān
zuò
zhǐ
lài
dù
qiào
xī
bǐ
tiàn
chuán
xiánɡ
2.通假释义。
①手裁举(
)
②翼日进宰(
)
“裁”同“才”,刚刚
“翼”同“翌”,次于今日、今年的
3.古今异义。
①隐中胸怀
②日与子弟角
古义:心中事。今义:抱负、胸襟。
古义:古义:年轻人。今义:泛指子侄辈;年轻的后辈。
4.一词多义。
成顾蟋蟀笼虚(
)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顾
动词,回头看
动词,看,环视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
靡计不施,迄无济(
)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靡
动词,顾虑,考虑
动词,无
动词,倒下
动词,探望,拜访
动词,败退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
责
然睹促织(
)
成然之(
)
俨然类画(
)
然
动词,索取
名词,职责
动词,责令
连词,然而,可是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动词,责罚
窥父不在,窃发盆(
)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
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发闾左適戍渔阳(
)
发
动词,打开
动词,挖
名词,头发
动词,发射
动词,征发,派遣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宫中尚促织之戏(
)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
执图诣寺后(
)
急逐趁之(
)
惊起觇视(
)
抚军亦厚赉成(
)
民日贴妇卖儿(
)
斯须就毙
(
)
动词,崇尚,喜好
副词,非常
动词,到
动词,追逐
动词,窥视,探看
动词,赠送,赏赐
动词,抵押
副词,一会儿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岁征民间
(
)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
)
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
)
细疏其能
(
)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
)
裘马扬扬
(
)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
(
)
名词作状语,用力
名词用作动词,分条陈述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名词作状语,每年
名词用作动词,被杖责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骏马
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2)动词的活用
辄倾数家之产
(
)
(3)形容词的活用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
)
成以其小,劣之
(
)
益奇之
(
)
成述其异(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形容词用作名词,特殊的本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抬高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字而画
(
)
(2)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
)
(3)状语后置句
问者爇香于鼎
(
)
既而得其尸于井
(
)
掭以尖草
(
)
焚拜如前人
(
)
覆之以掌
(
)
“非”表示否定判断
省略介词“以”
即“问者于鼎爇香”
即“如前人焚拜”
即“既而于井得其尸”
即“以尖草掭”
即“以掌覆之”
(4)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
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
)
(5)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
杖至百
(
)
即“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
“为”表示被动
即“百顷田,万椽楼阁,各千计牛羊蹄躈”
语义上的被动,“杖”意思是被杖责
8.文化知识。
1.
宣德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
1435),“宣德间”是用年号来纪年。
2.
童子 “操童子业”中“童子”就是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但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后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3.
庠 指古代地方学校。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
4.
里正 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5.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胥,官府的小吏。
6.
抚军 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
7.
学使 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
尚:崇尚,嗜好
B.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责:负责
C.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D.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修:长
课后作业
答案:B
解析:解析:责:索取。
2.
下列各项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D.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答案:D
解析:A项,“直”通“值”;B项,“裁”通“才”;C项,“翼”同“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成以其小,劣之
宰以“卓异”闻
B.昂其直,居为奇货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儿涕而出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成述其异。宰不信
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答案:D
解析:D项,均为代词,指虫。A项,前“以”连词,译为“因为,由于”;后“以”介词,译为“凭”。B项,前“为”译为“当作”;后“为”译为“被”。C项,前“而”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而”为代词,表示“你的”。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B.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C.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面对面,(今义)与绝对相反;B项,表示侥幸;C项,(古义)仔细地陈述,(今义)纤细而少;D项,(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今义)十二三到十五六的青年期。
4.对下列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④细疏其能 ⑤成然之 ⑥益奇之 ⑦试使斗而才 ⑧昂其直,居为奇货
A.①/②⑤⑥/③⑧/④⑦
B.①④/②⑥/③⑤⑧/⑦
C.①⑤⑦/②⑥/③⑧/④
D.①/②④⑤⑥/③⑧/⑦
答案:
A
解析:①名词作状语,②⑤⑥意动用法,③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答案:
D
解析:D项为被动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终岁,薄产累尽。
(2)巫从旁望空代
祝,
唇吻翕辟
,
不知何词。
(3)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不到一年,他那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了。
巫婆站在香案旁边向着空中替人祷告,她的嘴唇一合一张,不知念些什么词。
不久在水井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因而化愤怒为悲伤,呼天抢地,悲痛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