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课件(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3 19:11:18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时间的脚印
时间是什么?
情境导入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记录时间的工具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恐龙化石
岩石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
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我国著名的文学、科普作家。1949年
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
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
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情境导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写作背景
踪迹(

腐蚀(

浑浊(

山麓(

粗糙(

龟裂(

帷幕(

刨刮(

沟壑(

楔形(

钟鼎文(

海枯石烂(

zōnɡ
jūn
cāo
shí
wéi
páo


zhuó
xiē
dǐnɡ

生难字
识文辩词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
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
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文章感知
第一部分(1-4):
引出话题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详细阐述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分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
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
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文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
1、5、7、11、13、18、22、24、27
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简要说明。
①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②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③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④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⑤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1.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
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文章解析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2.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3.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4.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第一部分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小知识
5.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第二部分
6.请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新岩石
沉淀
重压
胶结
提示:(7-18)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旅行.
重生
7.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提示:(19-21)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8.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提示:(22-26)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9.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10.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提示:(22-26)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
小知识
11.细细品味最后一部分,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
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第三部分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文段赏析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总结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试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
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
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合作探究
总领下文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过渡,引起下文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人的作用
岩石生存的原因
岩石生存的结果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第9段、
第10、11段:
第12段:
第13段:
第14段
第15—17段
第18—21段
概括
具体
结果
原因
原因
结果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②这是一种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从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探索意义上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人类记录时间
时间脚印岩石记录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岩石层记录时间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时间的脚印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大自然记录时间
板书设计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文小结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然后分说岩石的原因和过程。接下来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写作特色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关于时间的名言:
拓展提升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