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null
岑 参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岑参的一首边塞诗,看看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大唐气象的。
导入新课
1、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了解品诗的方法。
3、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学习目标
岑参(715-71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3年进士,授右帅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不久,入朝任左补阙、太子中允等,天宝13年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死于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早期追求华艳。后来几度出塞,多年的戎马生活、塞外奇险的自然风光,使他的诗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善与应用多变的笔触,新奇的想象,磅礴的气势,表现塞外的山川景物和战争场面,给人以惊险、奇伟的感觉,形成“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其诗名与高适并称。有《岑嘉州集》。
作者简介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怀着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年诗人再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背景链接
岑参(cén shēn) 白草折(zhé)
散入(sàn) 狐裘 (qiú)
锦衾(qīn) 都护(dū)
冷难着(zhuó) 瀚海(hàn)
阑干(lán gān) 饮归客(yìn)
琵琶(pí pa) 羌笛(qiāng)
辕门(yuán) 风掣(chè)
字音字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
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皮衣
帐幕,帐篷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感觉不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疏通文意
折断,刮倒
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穿
拉开
铁制的铠甲
译文: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泛指西域的琴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广阔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疏通文意
领兵将帅的营门
指主将
飘动
拉,扯
宴请
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离开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译文:
第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第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
第9—14句:朗读时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第15—18句:朗读时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朗读指导
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整体把握
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整体把握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
第二层(11—18句):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
整体把握
齐读第一层(1—10句)——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合作探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卷”、“折”、“即”、“飞”四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这两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对雪来得早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合作探究
诗中还有其他哪些语句也说明了边塞气候寒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里用了衬托手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也说明了严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也说明天气非常严寒,反映了守边将士怎样的军旅生活——非常艰苦。严寒应改成“苦寒”。“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边塞的天气奇寒。
合作探究
诗人反复写边塞气候寒冷有什么作用?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
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合作探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为何被誉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这两句写雪后美景,比喻新奇,格调豪迈。“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情调乐观而昂扬。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边塞枯败的雪景富有生机,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合作探究
从炼字角度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合作探究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的是怎样的情景?
天气奇冷,弓箭都冻得拉不开了;
甲衣穿在身上,十分冰冷。既写出了寒
雪的威力,又写出了将士们的艰苦生活。
合作探究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什么角度写寒冷的?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军”与“都护”都“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衬托了边地的寒冷。
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合作探究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
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合作探究
从炼字和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冰”是夸张手法,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万里”形容面积之大,也是夸张的说法,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再加上一个具有浓烈感彩的“惨”字,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合作探究
齐读第二层(11—18句):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合作探究
从用词和描写角度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用得最好,真实精确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从侧面衬托天气奇寒。
色彩感强,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富有表现力,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合作探究
动静结合: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合作探究
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合作探究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
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
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合作探究
从用词和细节描写角度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通过马蹄的印痕这一细节,传达出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结尾两句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合作探究
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以“雪”为线索。
①八月飞雪苦寒图。
②军营饯别奇寒图。
③东门惜别惆怅图。
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合作探究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合作探究
你认为岑参是怎样的一个人?
岑参是一个热爱国家、有强烈报国之志的人,他渴望建立一番功业,实现人生抱负。他心胸开阔,气概豪迈。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全诗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
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
壮烈胸怀。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写作特色
?(2)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写作特色
这首诗完美地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品意境,悟感情
八月飞雪——气候苦寒
辕门暮雪——挽留至切
雪满天山——前途艰险
雪中久驻——无限惆怅
板书设计
比较阅读。让学生背诵《沁园春·雪》的上阕,将这首词与本诗在意境上比较其相同点。
在画面上,色彩有相同点,均在茫茫白原上出现一点红(红装、红旗),色彩奇丽。
从境界上来看,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视野开阔,境界雄浑,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课堂检测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怎样描写军营的苦寒生活的?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诗人写军营生活的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来写。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再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
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课堂检测
3、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