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null
辛弃疾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唐代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和寂寥。李白因遭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也发出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的喟叹。宋代也有一位文人,他下马能草檄,上马能杀贼,23岁时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便是辛弃疾,可惜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感受辛弃疾的英雄豪气和悲怆情怀。
导入新课
1、诵读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
3、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学习目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现存词六百多首,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作者简介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背景链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
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疏通文意
兴盛与衰亡
连绵不尽的样子
占据
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中原地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上阕:写景。以问句起,以答句结,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
含对当朝的忧虑、讽刺。
整体把握
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
整体把握
“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指“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国”。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表达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合作探究
“不尽长江滚滚流”有什么表达效果?
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调。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去了,词人胸中此时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合作探究
“不尽长江滚滚流”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
合作探究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有什么深刻含义?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合作探究
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合作探究
下片作者盛赞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孙权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合作探究
(1)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合作探究
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词中多处用典,如上阕“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出自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再如尾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的话,含蓄深刻地对南宋当朝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这首小令章法别致,全篇三问三答,写得感慨悲壮,韵味深长。下面我们来看作者在词中是如何发问的。
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作者自问自答。写出了作者看到中原大地沦落敌手的悲伤之情。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感叹历史的兴亡。这是自问喻答。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合作探究
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赞美年轻的孙权。
合作探究
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
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合作探究
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主 题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合作探究
开头两句实写,其余是虚写,虚实结合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作者由实到虚,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扩展。二者结合主题更突出。
合作探究
全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具体指出虚、实处,并说说这种手法的作用。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
课堂小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板书设计
上片
下片
北固楼,望神州
千古兴亡,江水流
坐断东南战未休
生子当如孙仲谋
对景 抒怀
借古 讽今
感慨兴衰
赞美孙权
讽刺当朝
辛弃疾的名句。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5)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拓展延伸
1、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D
课堂检测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B
课堂检测
3、“悠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往事悠悠,英雄不再。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课堂检测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借古讽今(用典),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或:曲笔,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