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测试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陆游
3.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4.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6.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有一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7.下图所示人物的诗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下列表述与这位历史人物相符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B.两宋之交杰出的词人
C.被后世尊为“诗仙”
D.被后世尊为“诗圣”
8.《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
9.辛弃疾和苏轼的相似之处是
A.南宋时的文人 B.主张抗金,收复失地
C.渴望祖国统一 D.词风属豪放派
10.《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11.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12.下列史实,可以通过《资治通鉴》了解的有:①秦始皇统一文字 ②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③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④隋炀帝时开凿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元朝戏剧空前发达,杂剧作家人才辈出。曾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不包括
A.马致远
B.郑光祖
C.白朴
D.王实甫
14.《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该材料反映宋代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15.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16.每个时代会有其主流文学形式,宋代的主流文学形式是
A.诗 B.词 C.曲 D.小说
17.宋元时期,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不包括
A.北宋时的开封
B.金时的中都
C.南宋时的临安
D.元朝时的大都
18.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提倡
C.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D.农民的需要
19.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20.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写过60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资治通鉴》
C.《救风尘》
D.《念奴娇·赤壁怀古》
21.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处,有一个5A级风景区——清明上河园。那里有一片建筑高挂“瓦子”的标志,瓦子在北宋是
A.专供演出的圈子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穷苦艺人卖艺的地方
D.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2.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宋词与楚辞、汉赋、唐诗、元曲一样,都是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文学之胜。有宋一代,词人众多,高手如林。
材料二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的兴起对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下列属于词的有:
①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⑦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词出现、发展和达到顶峰的时期。
(3)“宋代词人众多,高手如林。”列举宋代三大词人并从第(1)问中选出他们各自的作品。(填写出数字代号即可)
(4)材料二是某网站中对元曲的总体概述,请你完成下列对元曲具体内容的简介。
①下面是对元曲的定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填充完整。
元曲包括 、杂剧和南戏等。它把 、 、 、 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②写出元曲作家的优秀代表及其作品一例。
24.小丽同学为了解唐宋时期的节日,收集了两首诗歌:
(1)请你填上节日的名称。A: ;
B: 。
(2)宋朝的节日很多。请你以其中的一个节日为例,描述一下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欢度节日的。
参考答案
1.C2.C3.D4.A5.D6.C7.B8.C9.D10.B11.D12.D
13.D14.B15.B16.B17.B18.C19.D20.A21.D22.C
23.(1)①③⑤⑥
(2)出现于唐朝,发展于五代,到宋代发展到顶峰。
(3)苏轼:⑥。李清照:①。辛弃疾:③。
(4)①散曲音乐歌舞动作念白②关汉卿;《窦娥冤》。
24.(1)端午节;中秋节。
(2)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