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恐龙化石导入新课三叶虫化石导入新课长毛象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导入新课时间的脚印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学习目标 陶世龙,四川省安岳县人。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等科普读物。走近作者腐 蚀 浑 浊 山 麓 刨 刮
海枯石烂 楔形文字 粗 糙 龟裂shízhuólùkūxiēcāo jūn bào字词积累 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明确: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新生)。解读文本读第19—21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思考。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解读文本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提示: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解读文本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解读文本1.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造福人类2.本篇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解读文本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我认为不偏离,从作者的思路看,这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我觉得这段是承上启下,很自然。?解读文本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这句话中“大约”表示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品味语言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品味语言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课堂小结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