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下第6课《老山界》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矗立(chù) 澎湃(bài) 歇气(xiē) 峭壁(qiào)
B.乌咽(yè) 灌输(shū) 惊惶(huáng) 篱笆(ní)
C.毯子(tǎn) 搀扶(chān) 点缀(zhuì) 煮粥(zhōu)
D.瑶山(yáo) 咀嚼(jǔ) 蜷起(juán) 攀谈(pā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 军阀 骨碌 苛捐杂税
B.打颤 奔驰 督促 不可住摸
C.道歉 檄租 疲倦 酣然入梦
D.熄灭 波涛 渐渐 意志艰强
3、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D. 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C.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我明白了母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D.《最后一课》由于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艺术手法,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2017·益阳)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________,儿童就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说:________,儿童就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说:________,儿童就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始终没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甜又粗的沙子。”
①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②雪是像沙子一样 ③雪是像盐一样 ④雪是纯白的东西 ⑤雪是冷冷的东西 ⑥雪是粗粗的东西
A.④③⑤①⑥② B.③④①⑤②⑥
C.④③⑥①⑤② D.③④①⑥②⑤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
道州小溪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阴相荫 荫:荫庇、遮蔽
B.?乃疏凿芜秽 秽:肮脏
C.?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合:汇合,汇入
D.?遂命之曰“右溪” 命:命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淡妆浓抹总相宜
B.植松与桂 亭亭净植
C.此溪若在山野 若啸呼状
D.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不能名其一处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为溪在州右
B.乃疏凿芜秽 乃不知有汉
C.植松与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而置州已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有的形成旋涡,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荡倾注。
B.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
C.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在溪水旁徘徊,我感到惆怅的样子!
D.刻铭石上,彰示来者: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5. 下面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本文通过描写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表明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练习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⑾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①段中的“奇观”在文中具体是指
答: .
。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答: .
。
3、选文③——⑥节是对红军战士的 描写,它表现了红军战士们的精神。
答: .
。
4、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 .
。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老山界难走,“难”在哪里?
答: .
。
课外阅读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文中“最后一课”前的气氛与往日有没有不同?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2分)
答: .
。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为什么这种声音在“我”听来是“沉重”的?(2分)
答: .
。
理解“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一句的表达效果。(2分)
答: .
。
这节课下课后,“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结合选文回答,学生们、教师们会怎么办?他们会向哪个方向走去?(2分)
答: .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生在和平盛世的你是多么幸福,读过上文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不少于60字)。(4分)
答: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C 2、A 3、D 4、B 5、A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
1、B 2、D 3、D 4、C 5、C
(二)课内阅读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或者红军夜间翻越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景象。
2、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3、语言描写 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比喻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势高大、险峻,表现了红军身处险境时不怕困难、镇定乐观的精神。
4、行军难:山势高大、险峻、陡峭;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三)课外阅读
1. 外面的气氛依然如故,从“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一句可以看出来。
2.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他们的车在大街上肆意横行,每一位炎黄子孙内心都在流血,为祖国和人民的遭遇而感到无比沉重。
3.“血红”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处充满了血腥味,所以觉得他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味,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无耻行径的无比憎恨。
4.学生、教师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5.围绕爱国、责任、担当等来写均可。
课件32张PPT。老 山 界人教版 七年级下新知导入 长征,一段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的历史。你知道长征有多苦吗?下面请看一组图片。新知导入 你能用一段话说说看了这组图片后的感受吗? 谈谈你对长征的看法、给你的启示、对你心灵的振动……初读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提示:
要抓住几个关键要素:人物、时间、事件。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初读感知 2、完成表格,并思考文的叙事顺序。跟瑶民攀谈山脚红军战士爬山山上红军战士露宿山上红军战士被冻醒,睡不着,数星星山上红军战士红军战士继续爬山,我做宣传动员工作。山顶我、医务人员征服高山以时间、空间为序初读感知3、根据时间这根线索,将课分作三部分。山之高——点出爬山之难。经过——翻越大山。感受——赞扬红军精神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写下著名的革命回忆录《老山界》一文,使“老山界”这个地名传遍了神州大地。越城岭,俗名老山界,为五岭之一,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字词积累1、生字积累
攀谈 pān 峭壁 qiào 咀嚼 jǔ jué
呜咽 yè 督促 dū 酣然入梦 hān
不可捉摸 zhuō mō字词积累2、生词积累
苛捐杂税:至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猜测不出来,或难以预料。 内容探究 1、从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找出能体现红军翻山难的词语。第一段30里高第33段最难走翻山之难内容探究 2、说说红军翻越老山界,经历了哪些困难? 关于老山界: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称誉。内容探究 2、说说红军翻越老山界,经历了哪些困难?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内容探究 3、面对困难,红军是怎么过来的?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观赏夜景、酣然入梦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顽强乐观描写方法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描写方法②“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③“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描写方法 用环境描写,反衬出山之高,提示出红军爬山的艰难,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作用描写方法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品味这些描写的作用。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描写方法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品味这些描写的作用。⑤“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②“不要掉队呀!”
③“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④“我们顶着天啦!”描写方法 通过对红军战士的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作用主题探究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充分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法探究1、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比喻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排比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波涛在澎湃。烘托环境的寂静,透露出勃勃生机,体现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写法探究2、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视觉星星、山峰、山谷听觉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写出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内心的宁静平和,表现出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拓展延伸 课后收看关于长征的电影和电视剧,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辛,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巩固提高 1、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
A.景观 B.壮观 C.奇观 D.景象C巩固提高2、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D巩固提高3、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C巩固提高4、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育才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D、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C课堂小结 同学们,红军长征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壮举,也是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那场壮举中所经历的磨难,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课后板书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题
老山界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2、结合课文说说长征途中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
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分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长征,一段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的历史。你知道长征有多苦吗?下面请看一组图片。(播放长征组图)
你能用一段话说说看了这组图片后的感受吗?(谈谈你对长征的看法、给你的启示、对你心灵的振动……)
看、想。
用图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要抓住几个关键要素:人物、时间、事件。
参考答案: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然后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一
天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下午
顺序:以时间为主线、辅以空间变化。
根据时间这根线索,将课分作三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
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划分课文层次。
感知课文中浅显的内容。
培养学生朗读和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写下著名的革命回忆录《老山界》一文,使“老山界”这个地名传遍了神州大地。越城岭,俗名老山界,为五岭之一,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攀谈pān 峭壁qiào 咀嚼 jǔ jué
呜咽 yè 督促 dū 酣然入梦hān
不可捉摸 zhuō mō
2、生词积累
苛捐杂税:至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猜测不出来,或难以预料。
笔记。
积累字词
深层探究
一、探究课文内容
1、从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找出能体现红军翻山难的词语。
参考答案:第一段:30里高;最后一段:最难走的山。
说说红军翻越老山界,经历了哪些困难?
讲解老山界,学生边看图片,边参看课文,边思考问题。
关于老山界: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称誉。
经历过的困难: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面对困难,红军是怎么过来的?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观赏夜景、酣然入梦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描写的作用:
1、景物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句子: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
③“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用:
用环境描写,反衬出山之高,提示出红军爬山的艰难,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人物描写
句子:
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②“不要掉队呀!”
③“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④“我们顶着天啦!”
⑤“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作用:通过对红军战士的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的能力。
抓住重点内容。
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重点句的品味。
主题探究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充分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笔记。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写法探究
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1)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2)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3)“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之高峻和连绵,后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烘托环境的寂静,透露出勃勃生机,体现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身边的事物
视觉:星星、山峰、山谷。
听觉: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极远的细切的声音,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宏大;极近的洪亮的声音,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写出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内心的宁静平和,表现出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笔记。
通过修辞手法和感官描写,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
课后收看关于长征的电影和电视剧,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辛,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看电影,写感受。
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巩固提高
1、.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C )。
A.景观 B.壮观 C.奇观 D.景象
2、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3、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C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4、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
A、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育才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D、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同学们,红军长征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壮举,也是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那场壮举中所经历的磨难,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观赏夜景、酣然入梦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