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30讲 遗传变异与进化
对应训练
1.(2008年青岛模拟)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尺蛾的数量变化: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尺蛾 黑尺蛾 灰尺蛾 黑尺蛾
99% 1% 1% 99%
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定向变异作用
B.自然选择作用
C.灰尺蛾迁入,黑尺蛾迁出
D.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
答案 B
2.(2008年菏泽模拟)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 B
对应训练
3.(2008年山东理综,5)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答案 B
4.(2008年南通模拟)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需要下列哪些环节的综合作用(多选) ( )
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
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
答案 ACD
5.(2009年南京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答案 C
对应训练
6.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A
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 B
8.(2008年徐州模拟)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答案 B
对应训练
9.(2007年广东,14)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Ⅰ、Ⅱ、Ⅲ分别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图Ⅰ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图Ⅱ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生存
D.图Ⅲ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
答案 C
10.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是指 ( )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 D
对应训练
11.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具有基本相同需求的两个物种,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一个物种灭绝了,一个物种进化为一个新的物种,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个体的大小 B.遗传的多样性
C.迁移的能力 D.种群的大小
答案 B
12.对于一个隔离且数量很少的种群来说,其潜在的危险是 ( )
A.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B.有害变异增加
C.基因流动减少 D.物种退化
答案 A
对应训练
13.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哪一项叙述最合理 ( )
A.乙物种比甲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
B.甲物种比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
C.丙物种比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
D.甲物种和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相同
答案 B
14.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的地区没有变化,则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 ( )
A.比B慢 B.比B快
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
答案 B
有关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1 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 。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 。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答案 (1)55%、45% (2)42.5%、32.5% 55%、45%
变式训练
1.在自然条件下,基因型为aa个体的出现机会是0.01%,在理想状态下,杂合体出现的机会是 。
答案 1.98%
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答案 6%
细菌抗药性与生物进化
例2 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 B
变式训练
3.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真的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
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
答案 B
生物多样性
例3 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
(1)从分子水平看,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2)从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于 造成的。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由于 的结果。
(4)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 水平的多样性。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 、 、 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 。但对一些珍稀、濒危、繁殖能力很差的动物,如大熊猫,还需另外采用 等先进手段进行拯救。
(6)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
① ;② ;
③ ;④ 。
答案 (1)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上基因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3)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4)生态系统
(5)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克隆、细胞培养
(6)①物种丰富 ②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③经济物种丰富 ④生态系统多样
变式训练
4.(2008年广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的使用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及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答案 D
1.(2008年江苏生物,11)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
2.(2008年广东生物,23)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答案 AD
3.(2007年江苏高考,1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 B
4.(2006年江苏,2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体(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
A.杂合体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体易感染疟疾
B.杂合体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体不易感染疟疾
C.杂合体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体也不易感染疟疾
D.杂合体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体也易感染疟疾
答案 A
5.(2004年北京理综)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保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答案 B
鉴别长期地理隔离后的两个种群是否已达到生殖隔离的思路
样题细研
(2008年石家庄质检)某研究小组研究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和金黄色的。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图所示。
(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的祖先各是哪种鱼?
。
(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
。
(3)假说甲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什么?
。
(4)什么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是一个物种?
。
答案 (1)假说甲中: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中: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
(2)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3)不符合。因为假设没考虑当地“有时会发洪水”这一实际情况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或若两种鱼杂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
变式训练
马和驴、东北虎和华南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还是两个物种?如何鉴定?
。
答案 马和驴、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都是两个物种,通过杂交,结果分别产生不育后代骡子和三倍体无子西瓜,但二者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前者经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但后者在人为条件下不经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东北虎和华南虎为两个亚种,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原因是只有地理隔离,并未达到生殖隔离,但长期发展下去,有可能达到生殖隔离成为两个物种
1.(2009年无锡模拟)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答案 D
2.(2009年青岛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答案 D
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 B
4.(2008年湛江模拟)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
A.4.4% B.5.1%
C.6.8% D.10.2%
答案 C
5.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6.(2009年济南质检)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
答案 B
7.下列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分布着多种地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地理隔离是形成多种地雀的重要原因
B.各岛上的不同地雀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地雀形态结构和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有差异
答案 C
8.(2009年日照模拟)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论,该物种将 ( )
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答案 B
9.(2008年南昌模拟)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答案 A
10.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 )
答案 D
11.(2008年海淀模拟)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 )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 D
12.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
答案 B
13.(2008年济南模拟)不同植物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是由于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不能认可,花粉管生长受阻,不能到达子房,这一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哪种物质有关?这种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作什么 ( )
A.纤维素,自然选择 B.磷脂,地理隔离
C.糖蛋白,生殖隔离 D.酶,生存斗争
答案 C
14.(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地 区 白色蛾 黑化蛾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污染区 64 16 25.0% 154 82 53.2%
非污染区 393 54 13.7% 406 19 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 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 大于 、 大于 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
答案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SO2浓度降低时,有利于地衣生长;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15.(2009年徐州模拟)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3)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
水平进化规律。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分子
16.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2007年10月16日刊登一份政府调查报告说,被称为“超级病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国内正呈蔓延趋势,每年预计有超过9万人严重感染这一病菌。请回答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问题: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 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
(2)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作用,使细菌的 发生定向改变。
(3)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抗生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的观点是错误的。
材料和器具:青霉素、培养皿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实验完善:
①实验步骤:
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
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
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正确地“复制”到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
②预期结果:
。
③本实验的原理:
。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减缓超级细菌的产生。
。
答案 (1)原核 基因突变 (2)选择 基因频率
(3)①含有青霉素 ②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③A组细菌从未接触抗生素,而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说明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
(4)①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 ②一种抗生素可以治愈的不要使用第二种; ③因为病毒引起的感冒,没有炎症的时候不要使用抗生素; ④利用其他药物替代抗生素治疗疾病(只要回答合理即可)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