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品析句子】阅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质,完成练习。
(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从钱学森的_________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___________。
(2)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通过对钱学森的______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他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写法】下面的句子都能够表现钱学森的杰出才华,其中表现的角度不同的一项是( )
A.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B.钱学森……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C.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D.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文本补白】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钱学森会对留学生们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把钱学森可能说的话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思考】对比本文和课本中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两篇文章都是写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
(2)两篇文章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描写的。 ( )
(3)两篇文章都对人物的言行展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钱学森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 )
5.【情感表达】读《黄继光》《钱学森》,思考这些人物的言行,你对爱国有了怎样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当时杨时大概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恰巧程颐正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 ),并写在文章开头横线处。
A.囊萤映雪 B.尊师重道 C.程门立雪 D.雪中送炭
2.【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
(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2)颐既觉( )
3.【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写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类文阅读
1.(1)心理活动 归心似箭
(2)语言 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2.C
3.示例:同学们,我们现在学有所成,祖国很需要我们,我们应该回国去,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1)√ (2)× (3)√
5.示例:黄继光把他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而且没有一点怨言;钱学森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古文阅读
1.C
2.(1)离开 (2)睡醒
3.我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他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这样的成语故事还有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
(共16张PPT)
己7世纪盲
己7世纪盲
27世纪数
UUU2ICnY.C
aC
oab
e m
d
第七单元知识总结
考点一:易读错的字
芙蓉(fu
单于(chan)乾坤(kun)
勤劳(qn)贫苦(pin
弥漫(mi)
剖开(pou
酣睡(han
机械(xie
战役(y)
屡次(U)
考点二:多音字
单]单(chan)于单(dan)独一人从小路落荒而
逃
考点三:易写错的字
恭敬(下面是“小”,不要写成“小”)
勤劳(左边下面是两横一提)
贫穷(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卑鄙(第六笔是“丿”
考点四:词语听写
芙蓉洛阳玉壶大雁砚池乾坤
囊萤映雪恭敬勤劳博学贫穷
心不在焉相逢卒业无与伦比鱼腹
剖开窟窿混乱嘶哑维持秩序
自卑岗位主宰惊慌失措调遣践行
考点五:近义词
丢失—丧失混乱——纷乱
维持——维护
秩序—顺序
主宰——支配
考点六:反义词
勤——懒
贫——富
混乱——有序
违抗——服从
考点七:词语搭配
(伟大)的灵魂
(艰巨)的任务
(威严)的声音
(激烈)的阵地战
(英雄)的壮举
(阴惨慘)的雾气
(黑色)的雕像
(小心翼翼)地驾驶
舍己救人巍然屹立惊慌失措
镇定自若你推我搡猝然而至
失魂落魄相提并论纹丝不动
考点八:好词积累
汹涌湍急惊恐万状势不可当
葬身鱼腹烟雾弥漫井然有序
考点九:重点句式
1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环境描写)
2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
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
入了深渊。(比喻)
3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
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
个任务交给我吧!”(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考点十:课文摘要
1.《古诗三首》中,《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
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
的情景,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
的节操。《塞下曲》描写了一场月黑风高之
夜的追击战,作者以雪的寒冷衬托战斗的艰
苦和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墨梅》开头
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
风亮节,表达自己洁身自守、不求名利的志
趣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2.《文言文二则》中的《囊萤夜读》告诉我们:无
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勤奋苦学,日后必有
成就。《铁杵成针》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
肯下苦功,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3.《“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写了在猝不
及防的海难中,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
人们井然有序地撤离,大家得救了,而船长却
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文章赞扬了哈尔威船
长舍己救人、无私无畏、忠于职守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