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无题》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无题》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4 19: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

——李商隐
李商隐(813年——858年)字义山,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沁阳。他擅长诗歌创作,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精于用典,构思新奇,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注释】
1.东风,春风。残,凋零。
2.丝: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3.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的油脂,也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镜,用作动词,照镜子。
5.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比喻青春年华。
6.蓬山:蓬莱,传说中的仙境,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8.殷勤:情谊恳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无题》是一首抒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它描写难以经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重见无期的哀伤。是李商隐“无题”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全诗意境朦胧,感情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首联描写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别离的伤感。“别”字不是当下话别,而是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痛苦难堪。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人何以堪?一个“难”字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东风无力百花残”既是环境的描绘,也是心境的投射——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实现了微妙的契合。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颔联是写离别后对对方的深情怀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重叠使用两个比喻。春蚕吐丝,待到把丝吐尽才化作蚕蛹;蜡烛全部烧完才停止流淌烛泪;前半句描写“我”的情丝绵绵不断,重在表现“思”之深,后半句描写“我”悲伤的眼泪只要活着总是流淌不绝,重在表现“悲”之甚:两句相辅相成,都是写“我”在离别后的一片深情。
颈联 “晓镜……月光寒。”诗人转写对方,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足见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深夜秉烛苦吟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徘徊伤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两句都是强调爱之深,情之切,但是却从自己思念的对方着墨,比之上联,所取的角度不同,情感富有变化,更显得亲切感人。
尾联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
“蓬山”,即传说中的蓬莱山,这里是指“她”的住处,虽然并不遥远,但却可望而不可及,然而“我”却一往情深,如果真有青鸟那样的忠实使者的话,那末一定会经常派去代为探望,传递“我”段切的情思。
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中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了。 “为探看”的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
欣赏视频《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吟应夜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 ·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年—827年)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呈给主考张籍的干谒诗。临到要考试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无题》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早在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就接受了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招募,拜令狐楚为师。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很深(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僧一党)。开成三年,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迎娶了王茂元之女(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党人)。李商隐虽无党无派,但令狐绹猜忌他 “背恩、无行” ,于是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表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是一首“悲歌”,描写的是难有结果的苦恋。但联系李商隐、王茂元、令狐楚父子的关系(大中五年诗人去京城请求令狐绹的推荐,那时的令狐绹位高权重,尽管都在京城,相去“无多路”,却无法轻易相见)。细细品味这首诗,不难理解,它又是一首以苦恋的“悲歌”为躯壳的陈情诗,是诗人向令狐绹传递情怀和信息的一只“青鸟”。



恭喜你,学习任务完成了
za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