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4 19: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罗亦农、萧楚女、向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者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人。到1932年100多万。

国共为什么会走向对峙对峙?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中共领导人犯右倾错误

1、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机过渡;
2、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3、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4、共产国际七大制定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1、建立:1927、4 南京政府; 8月 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政开始。
2、统一:1928年底,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
3、内政:
政治:独裁,内战;
经济:恢复经济,确立官僚资本统治;
4、外交:
依附英美,改订新约;
对日妥协,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
联共抗日。
线索一、国民政府的统治:
1、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2、反对日本侵略。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3、主要力量:无产阶级;
4、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5、成就: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获得的最惨痛教训是什么?
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
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一、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1
起义背景


2
准备工作


3
起义经过
起义爆发,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一、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1
起义背景


2
准备工作


3
起义经过


4
起义意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南昌起义的教训:
(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
(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如何在中国组织、领导革命运动?
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发动并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国民党在城市的统治力量强大,在农村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军阀割据混战有利于根据地的生存发展;
广大农村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三教街41号召开紧急秘密会议,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会议纠正和结束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选举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
这次会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远离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2)群众基础较好(大革命的洗礼);
(3)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资源充足;
(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政治和地理条件。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军事保证
核心根本
经济保证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②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
③ 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④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中央
左右江
鄂豫皖
海陆丰
湘鄂赣
湘赣
闽浙赣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人物 根据地名称
徐向前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贺龙 洪湖和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滕代远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彭德怀 湘赣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彭湃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次 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 例
第一次 10多万 3万多 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6: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10:1


第四次
第五次
50万
7万多
7:1
50万
10万
5:1
作战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游击战术:
敌退我追
敌疲我打
敌驻我扰
敌进我退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二十万军重入赣,
天兵怒气冲霄汉。 风烟滚滚来天半,
雾满龙冈千嶂暗, 唤起工农千百万,
齐声唤, 同心干,
前头捉了张辉瓒, 不周山下红旗乱。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却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产生怎样的后果?

三、红军长征


1
长征原因
------革命的战略转移
客观原因 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 “左“倾错误 (根本原因)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会宁
会宁
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红军:瑞金→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长征跨越了中国10几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往往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还需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是什么精神让红军走向伟大胜利?
永不磨灭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三、红军长征


1
长征原因


2
长征过程


3
重大事件


4
意 义
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
是党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一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问题)。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革命的战略转移
4、长征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转折点
(2)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播种机
(3)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新开始

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