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4 19:39: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第24课 河中石兽
纪昀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结合有关注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叙事简约、寓理于事的写法,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各种方法。
3.体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学问博深而通达,曾以总纂官主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工诗文,也能作小说。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笔记小说集,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间杂考辨,对宋儒之苛察,有所讽刺。该书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一、古今异义




不潮湿

经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表判断的动词

停止
已经

夯实基础
二、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②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③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2)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3)省略句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后省略介词“于”,应为“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②求之地中[“求之”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求之(于)地中”](二)结构图解
请同学听出节奏,听出韵味,感知文本。

走进课文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岸边
p?
倒塌
一起
经历

募集
寻找
竟然
zhào
摇(船)

牵引
踪迹
gān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驾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开馆执教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推究
事物的道理

fèi
木片
怎么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yān
埋没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真理。
参考译文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使突然涨起来的河水带它们离开?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是非?”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应当
原因是


冲刷
形成
坑穴
等到
摔倒
niè
参考译文: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按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武断


参考译文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探究原因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问题探究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本文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遇事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实践出真知。


主旨归纳

写作特点
1.叙事简约。
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的哲理。文章以寻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情节,详细描写人物语言,突出人物主张,但寻找过程一笔带过。
2.寓理于事。
这篇短文重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清楚地表明了文章的主旨:“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既是对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一类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课堂小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4)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 今义:
答案:(1)经过,经历 看(文字)
(2)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3)这不是 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4)本来 结实;牢固
2.翻译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答案:(1)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4)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