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神经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概念
神经调节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2.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它的结构组成
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包括 、 、 、 和_____。
4.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类型
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5.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过程。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 形式
静息时(未受刺激) 膜电位:
受到刺激后 膜电位:
形成局部电流 方向: 膜内:
膜外: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以 形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 结构完成。
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 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 相接触而形成。其组成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突触小体中有 ,其中有 ,它只能由 释放到 ,作用于 ,引起其 或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向的。
突触传导过程有 信号→ 信号→ 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8.人体的神经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缩手反射中枢、膝跳反射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心跳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上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3.2.2激素调节
1. 激素调节是由 (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内分泌和外分泌腺的最主要区别是:
2.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包括 的调节等。
3.主要动物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激素名称及本质 内分泌腺名称 主要生理作用 激素失调症
(蛋白质)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幼年过多:巨人症;幼年过少:侏儒症.
(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偏高:甲亢(精力旺盛、易怒、消瘦、耗氧高)偏低:甲低(动作迟缓,精神不振、身体臃肿)幼年过少:呆小症
(固醇) 性腺(男:睾丸,女:卵巢) 维持第二性征(性周期)性行为,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蛋白质) 胰岛 细胞 调节糖代谢,使血糖
(多肽) 胰岛 细胞 调节糖代谢,使血糖
肾上腺素(固醇) 肾上腺 促进新陈代谢. 血糖
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反馈调节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_______和________;(2)通过______运输;(3)作用于_____、_____。3.1植物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胚芽鞘实验 向光弯曲的部位: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植物体合成生长素部位:
运输方向:只能从 到 ,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
分布:集中的分布在 部位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 ,高浓度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上图说明同一植物 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 :茎 < 芽 < 根
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 ,侧芽生长 的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适时解除顶端优势(去掉顶芽),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
植物向性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yu\\桌面\\模块3课件\\第3章\\胚芽鞘向光生长过程.swf" \t "_parent )产生的原因:生长素分布 造成。
向光性: 生长素分布多 生长
根的向地性 生长素分布多 生长
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分布多 生长
3. 生长素类似物及其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a—萘乙酸(NAA)、2,4—D等。
促进扦插的枝条 ;促进果实 ; 防止落花落果;除草剂
获得 果实(开花前 ,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例如无籽番茄。
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4. 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激素种类 主要生理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的分裂
脱落酸 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的成熟
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3.3.2免疫
1. 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第一道防线: 等
(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免疫
(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2.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
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
如: 细胞、 细胞(包括 细胞 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
3. 淋巴细胞的分化
骨髓造血干细胞
↓ ↓
胸腺 ↓
↓ ↓
______ ______
4. 抗原和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移植的器官)。
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
5.特异性免疫过程
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 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 细胞起作用)。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靶细胞
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6. 免疫系统在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过敏反应: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增殖分化
增殖分化3.3.1内环境与稳态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1. 内环境的概念
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组成。
内环境是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细胞的内环境是
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
用箭头连接四者之间的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2. 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调节包括 、 、 共同调节。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 pH为7.35~7.45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3. 稳态的生理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5. 体温调节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__________
6. 水盐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在水盐平衡调节中,渗透压感受器在__________
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7. 血糖调节
人的血糖正常值为_______________。
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
________的消化、吸收;________的分解;__________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有三条途径:
____________释放能量;合成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
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细胞分泌 使血糖浓度
由胰岛 细胞分泌 使血糖浓度
两激素间是 关系;
胰岛素降血糖: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促进血糖来源,两激素是 关系
8. 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状及原因
多 ,
多 ,
多 ,
. 减少,
9.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和______的调节。其中______调节是主要的。
体温恒定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
散热增加
汗液分泌增加
散热增加
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减少
散热减少
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
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战栗
产热增加
传出神经兴奋
传出神经兴奋
体温恒定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
当人在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神经调节)
↓
传入神经
当人在寒冷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体液调节)
↓
传入神经
主动饮水
产生渴觉
大脑皮层渴觉中枢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