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模块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3模块考试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5-06 18: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生物学期中试卷
考生须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密封线内的班级、姓名、学号。
2.本试卷包括二道大题,共4页。考试时间90分钟。
3.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认真作答。
4.答题时字迹要工整,画图要清晰,卷面要整洁。
5.除画图可以用铅笔外,答题必须用蓝、黑色字迹的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
第I卷(机读卷 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把燕麦幼苗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幼苗将:
A.直立生长 B.向左侧弯曲生长 C.向右侧弯曲生长 D.停止生长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B.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C.去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 D.植物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
3.农业上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田除草的原理是:
A.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双子叶植物杂草衰老
B.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生长
C.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生长
D.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小麦生长和发育
4.扦插时,保留有芽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这主要是因为芽能够:
A.迅速生长 B.进行光合作用 C.产生生长素 D.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5.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在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 D.各种激素在植物体内独立起作用
6.下图表示根和茎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7.促进蕃茄果实成熟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8.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的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B.动物体内所有的液体是内环境
C.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绝对稳定  D.内环境稳态仅由神经调节维持
9.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 B.血红蛋白 C.二氧化碳 D.抗体
10.血细胞、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细胞内液 B.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 D.血液、组织液
11.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1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刺激 B. 反射弧 C.反射 D. 兴奋
14.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A.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15.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16.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主要方式依次是:
A.局部电流的传导;局部电流的传导 B.递质的传递;递质的传递
C.递质的传递;局部电流的传导 D.局部电流的传导;递质的传递
17.某人大脑受到损伤,能读书看报,也能听懂别人说话,但却不会说话,这表明大脑受伤的区域是大脑皮层的:
A.听觉中枢 B.运动中枢 C.感觉中枢 D.言语中枢
18. 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19.如果定时给成年狗注射甲状腺激素,成年狗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食欲不振 B.行动迟缓 C.身体消瘦 D.身体臃肿
20.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21.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2.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通过导管运输
23.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暂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24.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25.给正常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 胰高血糖素
26.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骨骼肌战栗 B.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C.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D.代谢活动增强
27.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原 B.抗体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28.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   B.核酸  C.多糖 D.球蛋白
29.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患者的细胞免疫有缺陷
D.体液免疫仅依靠B细胞就可以完成
30.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病毒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31.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
32.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33.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34.欲调查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大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A.标志重捕法 B.样方法 C.总数量调查法 D.观察估测法
35.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正确叙述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6.在一个朽木的空洞中,底部常有积水,洞中生活有细菌、原生动物、苔藓、蚊子和蜘蛛等。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食物网 D.生态系统
37.农田管理中经常除草可以:
A.加剧生物与环境间的斗争 B.促进种内互助 C.减轻种间竞争 D.加剧种间竞争
38.下列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能量
40.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
A.固定二氧化碳 B.分解有机物 C.利用光能 D.合成有机物
41.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42.某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依次为:2.1×107、3.3×108、2.9×106、2.89×109千焦。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甲 ?? B.乙 C.丙??? D.丁
4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葡萄糖
4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B.不同种群与群落之间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45.某湖泊的水中以及小鱼、大鱼、鱼鹰体内的DDT含量分别为3×10-12、5×10-7、2×10-5、2.5×10-3 单位。这种现象称为:
A. 富营养化 B.环境污染 C.生物放大 D.食物链
46.在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
4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48.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A.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土地沙化 B.地震、水灾、旱灾
C.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 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4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C.环境的污染 D.外来物种的入侵
5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地球上所有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II卷(非机读卷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51.(9分,每空1分)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      ;刺激Ⅲ处,肌肉      。
(3)在离肌肉5毫米的Ⅰ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毫米/毫秒。
(4)右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若b点受刺激,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①中传导的方向是 。
A.a→b→c B.a←b→c C.c→b→a D.b→c→a
引起⑥兴奋或抑制的是        ,它存在于 [ ]     中,只能由[ ]     释放。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的。
52.(7分,每空1分)下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B二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回答:
(1)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曲线应是 ,该病人由于 细胞受损,导致 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超过 mg/dL,从而出现糖尿。
(2)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出现如下症状:
①由于细胞内 供应不足,总感觉饥饿而多食;
②由于糖尿,带走大量的 ,而出现多尿;
③由于胰岛素合成发生障碍,使得机体内的 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
53.(7分,每空1分)请回答下列关于免疫的问题:
(1) 免疫的过程:
(2) 免疫的过程:
54.(6分,每空1分)下图示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olL-1,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 (填“抑制”或“促进”或“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 由图可见,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趋势是 。
(3)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4)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 (请填写两项)。
55.(5分,每空1分)在某栎树林中,林鸽和茶腹?主要分布在林冠层,旋山雀和煤山雀主要分布在乔木层,大山雀和戴胜主要分布在灌木层,红胸鸲和鹪鹩主要分布在草被层。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栎树林中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环境,这种分布有利于降低不同种鸟类之间的________。
(2)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在不同地段分布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说明群落还具有________。
(3)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岩地最终可以成为森林群落,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_。
(4)若要调查此栎树林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可采取的调查方法是 。
56.(8分,每空1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____ ____和______ __之间的循环,称作碳循环。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__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并以________的形式在不同营养级间传递。
(3)生物体中的碳几乎都要通过生物的________作用以________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中。
(4)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开采利用图中的[A] ________使得大气中的CO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了________,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57.(8分,每空1分)“绿色植物→蝉→ 螳螂→黄雀→蛇”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食物链中,螳螂是________级消费者,处在第________营养级。
(2)若此食物链无螳螂,黄雀可以直接以蝉为食,则蛇的数量会________,因为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________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_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共20分)
58.(10分,每空2分)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接着少数HIV在体内潜伏下来,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HIV识别并侵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______ ______ 有关。
(2)在曲线AB段,此过程中效应T细胞作用于___ _____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该细胞裂解死亡,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__免疫。HIV无藏身之处后再经_____________ 作用,使HIV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三种。
59.(10分,每空2分)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温度为________,湿度为________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最多。在偏离最适条件时,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
(2)经调查,第一年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此昆虫种群数量会呈________型增长。但在实际情况下,种群数量往往呈 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