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4 21: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展示自己。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就必须适时适度地引导,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地表现空间,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因此,学习本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触发他们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文章中去,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将体会化作能力。
【学习目标】
1. 速读课文,做好批注,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 精读重点段落,品味小说语言,解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
3. 品读相关的语段和语句,感受纯美的乡村景色和朴实的民风。
【重难点】
1.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 精读重点段落,品味小说语言,解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
3. 品读相关的语段和语句,感受纯美的乡村景色和朴实的民风。
学习活动
【情景导入】
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预习导学】
1.积累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
2. 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学习过程】
一、看社戏,谈感受
1.速度课文,你感受到了哪些乐事、哪些美景、哪些难忘的人?
(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生明确:乐事有掘蚯蚓、钓虾、放牛、船头看戏、归途偷豆;美景有月夜行船、月下归航;难忘的人有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我”。
2.用一个字概括小伙伴们看戏的感受。
(评价任务: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突破全篇的解读)
明确:“倦”, 我们看到的戏真算不上好戏。可为什么作者说,屏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二、析人物,解乡情
请同学们浏览24——40段,说一说就偷豆这一情节的表现,在平桥村,你最想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评价任务: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预设:
(1)双喜
双喜是领袖,大家都听他的;
双喜还想到不能只偷一家,“倘给阿发娘知道又要骂娘呢”,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偷了一大捧。可见考虑周全。预料偷豆会有这样的后果。
(2)阿发
他居然偷自家的豆子,原因只是“我们家的大很多”。
(3)桂生
心细,提议吃豆子,想我之所想。
师:看来喜欢双喜和阿发的占多数。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
(朗读中感受人物性格。)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要读出偷的感觉,征求阿发的意见)
(因为是偷,所以声音要低;也因为要偷,所以兴奋)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此处猜读)
自私版的阿发会怎么说?——偷老六一家的吧。我娘知道了还要哭骂的。
大方版的阿发会怎么说?——偷我们家的吧。
现实版的阿发呢,我们来看——“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动作“摸”。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版本的阿发呢?
——淳朴无私、热情纯真的阿发
天为幕,地为席,孩子们为主角,偷豆、煮豆、吃豆,请用一个字概括小伙伴月下偷豆的感受。
月下偷豆乐
师:大家只想和同龄人交朋友吗?
(4)六一公公
“偷者”和“被偷者”相遇
一边是偷豆者,一边是被偷者,他们相遇了会发生什么呢?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在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
师:六一公公说话时心情怎样?
惋惜、心疼。
师:惋惜的是什么?——踏坏的豆。
是摘不是偷,好客;心疼浪费豆,本色。
平桥村的村民有怎样的共性?找出你喜欢的人物的相关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认真加以体味。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善良无私……
师:一会儿的功夫,淳朴善良的平桥村民都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了!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呢?


三、游水乡,悟真情
1.在前往看戏的途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月夜下的水乡。孩子们,此时你也来到了那条船上,请让你所有的感官都苏醒过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嗅到了什么?(评价任务:多感官景物描写)
自读16——17段,依次用下面句式说话——
我看眼前景(自然):豆麦的绿,连山的黑,渔火的红,航船的白师:
我看眼前景(人文):为什么对偷走的豆不惋惜却对踏坏的惋惜?
——偷走的豆,小伙伴吃了;而踏坏的豆就可惜了。
对偷走的豆不惋惜,因为他厚道善良、热情好客;对踏坏的豆惋惜则是他的农民本色,爱惜劳动成果。
第二句有一个字表露了六一公公作为对偷豆的认识——“摘”。也就是在“被偷者”六一公公的眼里,小孩子饿了摘几捧豆吃根本就不算“偷”呀!六一公公是这样想,没有出场的阿发娘和八叔呢?
我们再来看双喜如何应答。
不假思索承认了。理由是我们请客。接着双喜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好像偷人家的豆子还是给人家面子一样,还有点骄傲呢!
再看,他嘴上和老六一说着话,心里还想着水中的虾呢。双喜连钓虾的注意力都没有转移呀!可见,他坦然的很呀!内心坦荡荡。
(师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被偷者不觉得是偷,偷者也不觉得是偷,这是一个纯美的境界。
我听耳畔音:潺潺的水声,宛转的笛声。
我嗅鼻中香:空气中弥漫的是豆麦和水草发散的清香。
谁来总结一下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综合多种感官来写。
正是综合多种感官,如画的景才有了如诗的感受,我们把课文变一下形式,就是一首诗。请同学用读诗的情感来读,读出诗的意境。
2.看着眼前斑斓景,听着耳畔悠扬音,嗅着鼻中豆麦香,请用一个字概括你的感受——(评价任务:把握文章情感)
水上行舟醉
我们醉了,船上的伙伴也深深的陶醉了,醉得最深的当属叫迅哥儿的孩子!他醉了几十年——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先生之意一定不在戏和豆,而在什么呢?
在那一夜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风光,在那一群平等善良无拘无束的少年玩伴,在那一方民风淳朴自由和谐的平桥乐土,在那一段失去了就无从寻觅的童年时光!
孩子们,记忆有时真像一条船,好似漂走了,却从未远离过。曾经的童年,因为它的永不再来而愈发美好!纵是名角的戏,美味的豆又怎能与那夜的比呢?
【课堂小结】
豆也平平,戏也平平,当时事乐人乐有真情
景也依依,情也依依,而今物非人非空追忆
带着些许的惆怅,我们走出了平桥村,回头再来看那一方乐土——民风淳朴、和谐自由;
乐土上的孩子——无拘无束、纯真快乐。他们应该是先生心中永远的好豆好戏吧!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起那段耐人寻味的文字吧!
【课堂随笔】
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的童年一定也有难忘的瞬间,那里一定也有让我们难忘的景色,难忘的人,你能写一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