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主讲:沙市第四中学 张 杨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四、教学重难点六、学法八、教学反思
七、教学过程五、教法三、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知道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
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情感目标:
在学生了解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变量控制;方案设计。四、教学重难点五、说教法主要采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来突出重点。通过创设情境、重点环节设问、明确设计要点来突破难点。 六、说学法 学生设计实验、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相互讨论获取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点拨归纳深入探究(一)课前准备 收集唾液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学生总结出三条经验:1.短时间内想收集到多的唾液,可以先吃一些话梅,增加唾液的分泌量;2.取唾液前,必须漱净口腔,闭口,舌尖抵上颚,做吸吮动作,约半分钟,张口后,下唇搁在烧杯口上,唾液会顺着下唇流入烧杯中;3.切忌从咽喉部咳出粘液(粘液中不含唾液)。取一块无甜味的馒头放入嘴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看能不能品尝出一些甜味来? (二)情境导入提示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
而且没有甜味牙齿的咀嚼
舌头的搅拌
唾液腺的分泌淀粉(无甜味) 麦芽糖(有甜味)口腔内的活动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4)分组实施实验
(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6)各组汇报交流(三)探究新知: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吗?(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难点突破一:方案设计
牢记原则 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
列出提纲 材料准备 馒头处理 试管处理
水浴加热 加碘观察
填写表格
分工合作(3)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填写实验表格:(4)分组实施实验方案步骤1:材料准备学生分成10个小组,各小组在准备间取好所需材料和唾液后回到实验台前。取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A、B切碎, C不处理。注意
控制变量
设置对照
步骤2:馒头处理
控制变量
设置对照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如何设置单一变量?各试管分别模拟了口腔中的什么作用?难点突破二:变量控制 增加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概念步骤3:试管处理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思考④将三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成败关键之二:口腔温度大约为37℃左右,如果温度太高,酶被破坏,温度太低,则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影响实验结果。
步骤4:水浴加热提示
⑤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实验现象成败关键之三:保证试管水浴时间5-10分钟,让酶充分发挥作用,时间太短会影响实验结果。 淀粉遇碘变蓝
麦芽糖遇碘不变色步骤5:加碘观察学生填写实验表格:1号试管内不变蓝2 号试管内变蓝3 号试管内馒头部分变蓝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淀粉从口腔开始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还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号2号3号
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实验的不足之处,总结学到的方法和技能。
共有4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到三只试管中的液体都变蓝,究其原因:1小组是在咽喉部取出的粘液;2小组是试管水浴时间太短;3小组是用手握住试管,致使温度未能达到37℃;4小组是试管中的馒头高于液面。
其他6个小组观察到的现象跟预测结果一致。最后提醒学生洗手,以免病从口入。
(6)分组汇报交流:(四)点拨归纳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
淀粉的消化方式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以化学性消化为主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只具备初步的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
口腔酶
小肠(五)深入探究
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又提出酸碱环境是否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学生设计并实施方案。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实验的条件没有控制好, 看不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八、教学反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