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版】三下 第4单元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同步作文课件+优秀例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统编版】三下 第4单元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同步作文课件+优秀例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4 15:40:51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1课时
1
你做过什么小实验?向大家介绍一下。
写之前,可以先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
文题点睛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
实验结果: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写完后,交换读一读,再评一评:实验过程是否写清楚了?有没有用得不合适的词语?
1.习作内容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一写曾经做过的一项小实验。可以写自己做过的生活小实验,可以写家长指导自己做过的自然小实验,还可以写科学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做过的科学小实验。无论选择哪个内容来写,只能写一项小实验,不要写多项实验。
2.习作素养
习作重点是按步骤写出实验全过程,习作中要把小实验的主要过程写清楚,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习作难点是写出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有趣的发现。
3.易错点
很多同学在写完实验过程之后,文章就结束了,忽略了对实验原理的交代,而揭示实验原理是我们这次习作的一部分呀!所以,我们在写完实验过程之后,还得告诉大家实验的原理,让读者跟着你一起长知识。
2
习作思路
可以在实验结尾处谈谈实验收获:以小见大,认识并掌握小实验中所包含的道理;培养自己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勇于自己动手操作等。
我们可以选择怎样的实验来写呢?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要简单,容易操作,实验的安全性也要有保障。②尽量选择结果呈现比较快的,方便我们观察的实验。比如:摩擦起电实验、悬浮鸡蛋实验、白醋去水垢实验等。
实验名称 草拟文题
实验经过
科学原理
3
谋篇布局
这次习作,我们可以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呢?最常见的方法是按照以下顺序来写: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经过—实验结果—实验原理。除此之外,还可以仿照《蜜蜂》那一课的结构来写,也就是按照“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顺序来写。
我明白怎样安排结构了。开头可以介绍实验的名称,顺便交代做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主体部分就按照做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写清楚,边写实验经过边写事物的变化,这样读者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实验过程。最后可以交代实验原理或表达感受。

实验用的玻璃杯子
实验器皿
实验用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这是什么?
2.你在哪里见过?
实验用品
说一说
师演示第一步:
老师在玻璃杯中装了大半杯清澈的水,再把鸡蛋放入水中。
这时鸡蛋停留在哪个位置?
鸡蛋沉入水中。
实验步骤
说一说
师演示第二步
老师在水中加入了少许的盐,再用玻璃棒轻轻搅动,可鸡蛋依然纹丝不动。
实验步骤
说一说
师演示第三步
老师又在水中加入了足够多的盐,用玻璃棒轻轻搅动,这时鸡蛋终于浮起来了。
说一说
鸡蛋终于睡醒了,慢慢浮上水面,露出一个小脑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这时,你的心情如何?
想知道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吗?
揭示原理:是因为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鸡蛋浮上来了!
板书:简要介绍小实验的名称和实验背景。
示例:今天的自然课上,周老师带同学们做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这个小实验叫作“摩擦起电”。
板书: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工具。
示例:只见周老师先让我们拿出文具盒里的塑料尺子,并把一张大纸片撕成小碎纸片。
板书:按步骤一一展示实验过程。
示例:老师先让我们把塑料尺子在头上反复地摩擦,然后让我们拿起尺子,去吸引碎纸片。小纸片真像一个个敏捷的小士兵听到了指挥官的命令,一起飞向塑料尺子的一头。我们感觉太神奇啦。
板书:交代产生实验现象的科学原理。
示例: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只要用塑料的东西在头发上、毛衣上、牛仔裤上反复用力地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了。
板书:从这次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有益的启示。
示例:这次小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体会到了实验的乐趣。动动手,动动脑,奇妙无处不有。
4
锦囊妙招
“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总要求。同学们,我们在写一项小实验时,需要把实验的经过讲清
按照顺序,完整记录实验过程。
楚,让读者能了解做实验的步骤。为了交代清楚实验步骤,我们可以怎么写呢?有两种常用方法:第一种是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第二种是用上“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句式。这两种句式都能帮助我们把实验经过写完整。
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玻璃杯一个,纸片或杯垫一个。实验过程是:首先,我们将杯子里倒满水;接着把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慢慢地用手按着把杯子倒转过来,注意在倒转杯子的时候不要让空气流进杯子里去;
最后再慢慢松开手。这时你会发现,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冲掉纸片,这就说明你成功了!
——选自学生习作
小作者写的是一次“纸片托水”的小实验情景,按照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地完整记录了实验过程,并运用了“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实验过程得到完整展现。
小实验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实验现象的千变万化。我们在做小实验的时候呢,就一定要张开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
仔细观察,写清事物的变化。
事物的变化。在写的时候呢,就要把这些观察到的现象生动地描写出来,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实验过程一样。
小虾真有趣。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
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
——选自《小虾》
这段文字,作者对小虾吃东西时的情景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虾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吃之前“非常小心”,吃饱了后“十分自在”,“有的……有的……有的……”则写出了小虾的不同形态。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仔细地观察是把事物的变化写生动的重要条件。
在做实验时,因为充满了未知,因此心情是复杂多变的,有时不安,有时期待,有时疑惑,有时狂喜……在写实验过程的
用心感受,记录心情的变化。
时候,小朋友们不要忘了把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描写出来,让读者也能“心随你动”,去完整地感受小实验的乐趣。
奇迹出现了:中间一条分界线,将蓝水清水分开,蓝水与清水竟然层次分明地出现在我眼前!短短几分钟里发生的这些变
化惊得我目瞪口呆,“这……这……这……实在是太神奇了!”我激动得语无伦次。“老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水能自动分层呢?”我迫不及待地问。
——选自学生习作
作者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写作方法,把“我”惊讶、疑惑的心理刻画得非常传神。“目瞪口呆”写出了“我”的神态变化,结结巴巴地说话表现了“我”的惊讶,最后提出问题表现了“我”的疑惑。
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科学原理。做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感受到有趣的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小实验,认识并掌握小实验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积极思考,探究实验的原理。
同学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学会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还要培养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
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选自《花钟》
同样是花,为什么有不同的开放时间呢?作者揭开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原来花儿的开放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这一原理,我们就不难理解花儿在不同时间段开放的自然现象了。
5
写实验现象的词语
语言积累
多么奇妙 无比神奇 精彩纷呈 见证奇迹
不可思议 让人称奇 上下翻滚 趣味横生
魔幻神奇 吸引人心 紧张刺激 自动变色
色彩缤纷 妙不可言
写实验时神态的词语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小心翼翼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潜心钻研
目不斜视 张大眼睛 神情专注 如痴如醉
严谨认真 屏气凝神
写实验时心情的词语
充满期待 兴奋激动 万分惊讶 疑惑不解
陷入深思 突发奇想 心慌手乱 如梦初醒
恍然大悟 深思熟虑 受益匪浅 焦急万分
开心快乐 信心满满
描写实验现象的句子
这时奇迹出现啦,鸡蛋果真开始摇摇晃晃地往上浮了起来,就像一个还在学步的胖娃娃,跌跌撞撞地,慢慢地往上漂。我激动万分,又继续往杯子里加盐,最后鸡蛋终于漂浮在水面上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成功啦,成功啦……”
这次我拿了一个一分的硬币,像刚刚一样先把硬币的一半放进水里,另一半放在外面,再一点一点地向水面上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一分的硬币居然像一叶小舟似的漂浮在了水面上,没有沉到杯底。真神奇啊!
揭示实验原理的句子
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太阳的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波长不一样,它们照射到水珠上时,各色光被小珠折射,就分解成七色光,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彩虹。
杯子里的水会不会冲掉纸片呢?我来告诉你吧: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使杯子和纸完全闭合起来了,这时杯子里的水对纸片的压力小于杯子外边的大气压力。因此,大气压力就帮纸托住了水。
伴着一阵悦耳的上课铃声,张老师同以往一样款款走进教室。老师手里拿着两个盛着水的杯子和两盒回形针。咦?
精彩开篇(设置悬念法)
开头不直接说出做小实验,而是叙述情景,故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空想象,要有事实根据。只有善于观察、善于研究,才能获得真知。
精彩结尾(表达感悟法)
(共65张PPT)
第2课时
鸡蛋浮起来啦
作者/ 邱音绮 指导老师/杨雅萍
6
例文引路
①开篇由对死海奇怪现象的不解,引出一个小实验——“浮鸡蛋”。
我知道了一个跟这一现象有很大的关系的小实验——“浮鸡蛋”。
地放入玻璃杯中,鸡蛋缓缓地往杯底沉。这是正常的现象。那么,如何让鸡蛋浮起来呢?别着急,大家看看下面的实验过程就明白了。
②交代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实验初始阶段——把鸡蛋放入清水中的情景。
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还是默默地躺在杯底。是不是实验出现了问题?我疑惑不解。这一勺盐不见效果,也许是因为盐太少了吧?于是,我又加了满满的一
勺盐,再加一勺盐,这时候盐来不及溶化,厚厚地堆在杯底,鸡蛋静静地躺在盐上面,就像一个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胖娃娃。我不死心,把筷子拿起来,搅拌啊搅拌,盐慢慢地溶化了,此时的水,变成了糯米色,像一层层白茫茫的雾。再看看鸡蛋,奇迹发生了——它正慢悠悠地往上漂,摇摇晃晃的,跌跌撞撞的,就像一
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不一会儿,它就浮到水面上了。哇,鸡蛋终于浮起来啦!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③是全文的重点,描述做实验的具体步骤,展现鸡蛋是如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中间穿插描写了自己实验时的心情变化。整个过程生动有趣,让人如亲眼所见。
其实,人能浮在死海上,道理也是一样的,因为死海海水盐度(密度)特别高,海水的浮力特别大,人能漂在海面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④讲解实验原理,对鸡蛋能浮起来的原因进行科学解释,同时与开头处人能浮于死海水面的现象相照应。
⑤表达自己对这次小实验的感悟。
这篇记录小实验的习作写得很精彩!小作者由阅读书中的“死海现象”引发疑惑,自己动手做了一次“浮鸡蛋”的小实验。经过实验操作和实践探索,小作者终于明白了“死海现象”所包含的科学道理,这种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实验精神,多么值得赞扬啊!
①完整再现实验过程
在第②③段,小作者按照顺序,把实验的过程、步骤一步步完整地展示出来:先写实验准备,所需的材料;再写实验的初始阶段,把鸡蛋放入水中;之后写如何一步步往
水中加盐,让鸡蛋浮出水面。在此过程中,运用了“首先……接着……接下来……最后……”的句式,完整再现了实验过程。
②生动描写精彩瞬间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现象,就是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部分,也是这次习作的重点内容。如在第③段,“我不死心……再看看鸡蛋,奇迹发生了——它正慢悠悠地往上漂,……它就浮到水面上了。哇,鸡蛋终于浮起来啦!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鸡蛋能慢慢浮出水面,这个镜头就是实验的现象,我们需要用慢镜头似的写法重现精彩瞬间,使重点内容得以生动展现。
③真切表达个人感受
随着实验的推进,把自己的心情变化也写出来,这样就能使文章更真实,更能与读者达到情感共鸣。如本文第③段,作者是先放入一勺盐到水中,鸡蛋沉于杯底没有动静,作者的心情是“疑惑”的;加了许多盐后还
是没有动静,作者的心情是“不死心”的;再后来“搅拌啊搅拌”,让盐充分溶解后,鸡蛋神奇地慢慢浮出水面,作者的心情是“兴奋”的。因为加入了心情描写,小小的实验才写得生动细致,吸引人心。
④积极探究实验原理
在第④段,作者对实验原理解释得非常准确,同时对开头人能浮于死海的原因也做了回答,首尾呼应,文意连贯。注意,同学们在对实验现象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行解释时,一定要了解相关科学知识。通
过实验,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实验的重要目的所在。如本文中对于鸡蛋能浮于水面的物理现象,“物体能不能浮于水面,要看它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大则沉,小则浮”这一解读,就十分专业。
火烧纸船
作者/凌宸轩 指导老师/李丽丽
①开头设置疑问,引出小实验。
②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充满了疑问……”写出了实验前的心情。
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纸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火燃烧着,过了一会儿,纸船并没有被烧着,底部只是微微地冒出了一缕烟而已。
③是全文的重点内容。运用了“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一步步有顺序地展现实验过程。
④自问自答,表达自己既兴奋又疑惑的心情,并揭秘实验原理。
⑤结尾表达实验心得体会。
小作者描写了一次“火烧纸船”的科学小实验。习作结构完整,段落划分清楚。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眼球;接着抓住重点,详细描述了“火烧纸船”实验的过程;然后解答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尾表达感受。
文中对人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较为生动,如“充满了疑问”“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纸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既兴奋又疑惑”“太有趣啦”。
恢复“健康”的乒乓球
作者/杨滨瑄 指导老师/赵清
①开篇由生活中的一次小失误,引出一次小实验。
②描写实验的必要准备,详略得当。
介绍实验的那一页。乒乓球真的能恢复“健康”吗?带着疑惑我开始做实验。
③重点描写实验全过程。按照先后顺序,一步步展现实验全过程。运用拟人手法,对乒乓球变化的过程描写生动形象。“我开心地蹦了起来”,写出了实验成功后自己的快乐心情。
④揭示实验原理。
⑤表达实验感受。
这篇习作,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生活中的一次小实验:如何让瘪的乒乓球恢复原样?作者运用了“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一步步再现实验过程。对乒乓球的变化,作者观察仔细,如“打着转儿,好像
在跳着芭蕾舞”“鼓起来了,完好如初”等。作者做实验的心情变化也写得生动有趣,如“带着疑惑”“开心地蹦了起来”“恍然大悟”等。
猜猜它是谁
作者/杨子涵 指导老师/胡美芳
①开头直接引出小实验。
②调动视觉、触觉和嗅觉感官,对胖大海的外形、气味描写细致。“丑”为下文的变形做铺垫。
出的“胡须”都是透明的,仿佛仙女在水中摇曳着衣袖翩翩起舞。胖大海变形后,真是美哟!
③具体描写胖大海变形的过程。按时间顺序,一步步生动展现胖大海在水中吸收水分后的神奇变化。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胖大海变形后的美丽姿态。
④揭示胖大海能变形的真实原因。
⑤总结全文,表达自己从这次小实验中得到的收获。
这篇描写胖大海变形的小实验,小作者写得趣味横生。小作者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细致地描写了胖大海在水中变身的全过程,并揭开了变身的秘密。胖大海实验前的“丑”和实验后的“美”形成了对比,作者结构上这样安排真可谓是别具匠心哟,值得赞赏!
7
升格提优
“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
第①段,开篇太简洁了,要写写实验背景。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第②段,主要问题:一是实验前要准备一些什么材料?要先写一写。二是要分段,实验准备和实验结果要分开写。三是实验现象写得太平淡。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一样画出了一幅精美的水墨画。我轻轻摇了一下瓶子,颜料又像一位美丽的舞蹈家跳起了轻快优美的舞蹈。我拿来一瓶醋,慢慢地倒进瓶里。粉嘟嘟的泡泡“呼”的一下冲了上来。“‘火山’爆发啦!”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一位画家一样画出了一幅精美的水墨画。我轻轻摇了一下瓶子,颜料又像一位美丽的舞蹈家跳起了轻快优美的舞蹈。
一切准备就绪,紧张的“火山爆发”开始了:我拿来白米醋,慢慢地倒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进瓶里。看着我慢悠悠的样子,妈妈急了,大喊着:“加速!加速!”话音未落,粉嘟嘟的泡泡“呼”的一下冲了上来。“‘火山’爆发啦!”我惊奇而又兴奋地说,“我们成功了!”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惊喜之余,我在想:泡泡为什么会冒上来,最后挤出瓶子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终于查出了原因:其实,苏打粉是碱性的,而白醋是酸性的,碱遇到酸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碰到泡泡水后,就会吹出很多泡泡。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第④段,结尾写得太简单,要写一写自己的实验所得。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8
一杯牛奶
惟楚有才
作者/杜海涛 指导老师/顾双莉
续了半个小时,终于,爸爸无奈,放弃了,“瘫”在了沙发上,直接来了个“葛优躺”。我看准时机,连忙把牛奶往厕所里一倒。哼,第一回合,大获全胜!
牛奶喝了好不好?”爸爸从来没有那么温柔地讲过话。可惜,我不懂他的“温柔缱绻”,我只知道他是让我喝讨厌的牛奶的“大魔王”。忽地,我从被子里挣脱,双脚一蹬,牛奶便洒了他一身。我假装没看到他眼里的失落,转身便睡去了。第二回合,似乎,我又赢了。
这是……我给……给……你买的牛……牛奶。”爸爸气喘吁吁地说,笑容里有点小心翼翼。我的心被揪得生疼,顿时泪如雨下。半天,我才反应过来,一把抢来爸爸手中的牛奶,拿起一瓶牛奶就往嘴里倒。隐隐约约,我仿佛看到爸爸眼角旁闪过一抹晶莹的泪光……
开头:“我”和爸爸每天在家上演“牛奶大战’
中间
第一回合:把牛奶倒进厕所里,“我”大获全胜
第二回合:将牛奶洒了爸爸一身,“我”似乎又赢了
结尾:夜晚,爸爸冒雨给胃不舒服的“我”买牛奶,“我”流泪喝完
父爱如山
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语言诙谐幽默。小作者大量运用引用词,如“怒张飞”“葛优躺”“大魔王”等,并与语言描写相穿插,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和小作者平日的大量积累是分不开的。
文章的叙事层层递进,“牛奶大战”两个回合看似都赢了,直到真正遇到挫折,小作者才体会到父亲平日的付出,最后一件事把文章推向了高潮,字里行间都是父子之间深深的爱。希望小作者不管到何时都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祝福你!
好奇
作者/樊泽思
开头:妈妈出门办事,吩咐“我”写作业。
中间:“我”因“嘀咚”的响声好奇,到处查探,耽误了写作业。
结尾:爸妈回来,“我”为逃避惩罚逃去“小仓库”。
小作者在文章中记述了在爸爸妈妈离开后,自己独自一人在家里做作业时的一次小探索。虽然事件很平常,但是在小作者的笔下却显得生趣盎然。面对“嘀咚”的响声,小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便装作自己是一位侦探,从“小仓库”里拿出
放大镜,展开了对于响声的“搜捕”活动。细致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出童真与童趣。最后以爸妈回家后,“我”为了避免惩罚而逃去“小仓库”作为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四单元习作

,美 文展示 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在做随堂练习时,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怎么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文章。我决定亲自试一试。 回到家后,我拿出两个生鸡蛋,将其中一个煮熟。煮熟的鸡蛋和生鸡蛋在颜色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于是我决定用转动分辨法试一试。 我将两个鸡蛋放在桌上,分别用手迅速转动这两个鸡蛋。只见生鸡蛋像个喝醉了酒的老爷爷,慢慢悠悠地晃了几下,便停了下来。再看熟鸡蛋,非常顺畅地旋转了好多圈才慢慢停下来。我疑惑不解,为什么生鸡蛋和熟鸡蛋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吃完饭,我和妈妈上网查阅了资料。原来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凝固在了一起,当我转动它时,它就可以旋转起来;而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是液体,不能顺畅地和蛋壳一起转动,当然就转不起来了! 我通过实验,证明了用转动分辨法区分鸡蛋的生熟是可靠的。 开篇交代实验的原因。 几句话将小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写得很清楚。 写出了心中的疑问,引出下文。 点明了实验的结果。

实验原因实验经过实验结果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介绍了实验的原因,实验的经过和结果,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是一篇佳作。




















烧纸船 今天我在《我们爱科学》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字叫“烧纸船”。我觉得很有趣,就决定做这个实验。 做这个实验需要两个桶、一个折好的纸船、一杯水和一个打火机。 我先拿来两个装奶粉的桶,然后用白纸折了一个纸船,把它放在两个奶粉桶上,就像一座桥。接着我又端来一杯水,最后找来了一个打火机。 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就开始做这个小实验。我先往纸船里倒满水,然后把打火机放到纸船下面,点着了火,火焰在纸船下面燃烧着,忽上忽下地跳跃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纸船,观察它的动静。 过了一会儿,我把手伸进水里,发现水还是凉的,只能继续等。又过了一会儿,水上冒起了热气,水还是不怎么热。又过了一会儿,水中冒出了许多小气泡,我知道水已经很热了,可是纸船还是没有燃烧。 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这个实验的原理,原来是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所以纸达不到燃烧的温度,纸船就不会燃烧起来了。 这个实验使我明白了,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写出了实验所需的材料,清楚明了。 有条理地记叙了实验的经过。观察仔细,叙述得很清楚。 写出了自己的收获。


准备实验烧纸船实验收获
看到这个题目就会让人好奇,烧纸船会有什么结果呢?小作者按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这个实验的经过,还写出了自己的收获,很具体。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一次小实验 今天,我回到家换鞋的时候,发现鞋子特别脏。这时我突然想到了在书上看过的一个生活小窍门——用过期的酸奶擦脏鞋子,脏鞋子会马上变干净。于是我便想试试看。 正好我家有一瓶过期的酸奶,我正准备去拿,妈妈叫住我说:“你的鞋子太脏了,该刷刷了,快拿来我帮你刷刷吧。”我还是想做这个实验,就想了想,说:“妈妈,我们一人刷一只鞋,看谁先刷干净,好吗?”妈妈同意了。 我拿出了那瓶酸奶,妈妈也迅速拿起刷子刷起鞋来。 我快速地拿起纸巾,在酸奶里蘸了蘸。小心翼翼地把纸巾放在鞋上,慢慢地把周围脏的地方都擦一遍。哇!好干净啊!我的心里暗暗得意:这回我赢定了 ! 我又拿了一张纸巾,蘸了蘸清水,把鞋整个擦了一遍。我的鞋马上变得干干净净的了,我的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妈妈,我的鞋刷好了,您呢?” “好吧,我认输了!”妈妈笑着说道。 我心里好高兴,我不仅赢了妈妈一次,而且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实验,还懂得了一个小常识。 写出了实验的原因。 实验过程较具体,用词准确,心理描写丰富。通过与妈妈擦鞋对比,得出了实验结论。 总结全文,写出了自己的收获。


想做实验和妈妈比赛,完成实验实验的收获
小作者是一个爱动脑也爱动手的孩子,他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所以,才会有这篇描写生动、叙述有条理的好作文。



一次小实验 今天上午,我和我的小伙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是什么呢?就是用一个樟脑球在正在行进的蚂蚁前面画一条线,看看蚂蚁有什么反应。 于是,我找来了一个樟脑球,又和同伴在一堆沙子旁找到了好多蚂蚁。 我把蚂蚁捉到了地面上,而我的小伙伴也配合地用樟脑球在它的面前画了一条线。蚂蚁居然不走了!蚂蚁在原地大约停了五六秒,就立马转头了。我连忙又在蚂蚁的前面画了一线,蚂蚁又不动了。看来它对樟脑的气味反应很强烈。随后我又用樟脑球在它的另外两边都画了线,把它的四周都封死了。结果蚂蚁在我们画的线框内来回跑,真可谓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呀!最后,蚂蚁干脆停在中间不动了。 然后,我们把圈越画越小。蚂蚁好像也没办法走了,一直待在圈里不动。当我把圈画到比一角钱硬币还小时,蚂蚁居然动了起来!它拼命地向前爬呀爬,看它的样子似乎很吃力。走了大约三分钟,蚂蚁终于冲破了防线,又行走自如了。 蚂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从这个实验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设问开头,引起读者兴趣,交代了实验的目的。  实验过程写得很详细。歇后语增添文采。 感悟式结尾,启发读者。


设问开头,开门见山实验经过受到教育
你是否也做过小作者写的这个实验呢?看,小作者把实验的经过写得多具体呀!自己的感悟又是多么深刻啊!真值得我们学习。



有趣的实验 今天放学回家后,妈妈带我一起到菜场买菜,顺便帮我买了几个鸡蛋和一包盐,因为我要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两个玻璃杯,把两个杯子都装满清水,并在其中一杯清水中加入两勺盐。然后我开始用筷子慢慢地搅拌着这杯有盐的水,等杯子里的盐融化了,我把一个鸡蛋轻轻地放进了这杯盐水里,另一个鸡蛋放进了那杯清水里。这时候,奇迹出现了,放进盐水杯里的鸡蛋居然浮了起来,而那个装满清水的杯子里,鸡蛋却还是静静地沉在最底下。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盐水浓度与其密度成正比,当盐水的密度达到鸡蛋的密度时,鸡蛋就会浮起来了。 我以后要经常动手做一些既好玩又增长知识的小实验。 写了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的过程清楚明白,实验结果具有趣味性。 揭示原理。 总结全文,写出实验后的感悟。

实验准备实验经过总结
小作者在习作中详细记叙了实验的经过,还找出了实验原理,使得读者读了这篇习作,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苹果里的五角星 前些天我在读《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就有两个疑问:苹果里真的隐藏着五角星吗?如果有五角星,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至少要把这两个疑问中的一个弄清楚。 我把苹果和水果刀准备好后,就开始实验了。我把苹果放在菜板上,左手紧紧地按着苹果,右手拿着水果刀,“真相马上就要揭晓了!”我大喊了一声,刚要一刀切下去时突然想到:不对,书上说是要把苹果横着切。 于是,我就马上把苹果横着放,拿起刀就切了下去。“哇,真的有五角星!”苹果切开后,我看见每一半苹果里都有一个由苹果核组成的五角星,果然跟文中所说的一样。 第一个疑问弄清楚了,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我也感到自己收获了许多。 第二个疑问,苹果里的五角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拿起刚才做实验用的苹果,仔细地将这颗“五角星”的上下左右看了又看,可最终还是没有任何头绪。 虽然还有一个疑问没有弄清楚,但我已经感到很开心了。另一个疑问,就等我长大以后再去探索吧! 开头的两个问题新颖有趣,引人入胜。 实验过程描写得很详细,心理描写也很丰富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了探索的愿望。

产生疑问解谜经过总结
读了习作,一个爱动脑善动手的小朋友的形象跃然纸上,小作者把解谜的经过,也就是实验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学习。



记一次小实验 许多人都说针放在水中会沉,我觉得针也有可能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我就做了这个小实验。 我先接了一盆水,又拿了一根针,然后将针往水上轻轻一放,针沉了下去。我不气馁,将针捞出来继续放在水中,但是,针又沉下去了。“我就不信针会一直沉下去!”我把针捞上来继续放,可针还是往下沉。“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是针有问题?” 我换了根针,屏住呼吸,往水上一放,“耶!成功了!”针浮在了水面上。我赶紧把爸爸叫了过来,对他说:“爸爸,我做了个实验,实验结果——针浮在了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水表面的张力在起作用。你仔细看,针的周围是往下凹的。这就说明,针因为重力会往下沉,但水的表面张力却把它托着,所以针可以浮在水面上。” “那我用的第一根针为什么不能浮在水面上?”我继续问。 “你第一次没成功,大概是因为针的表面沾了水,所以才浮不起来。” 爸爸接着说,“以后多做点小实验,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以后还要做更多的小实验。 开门见山,言简意赅。 语言描写表现了小作者勤于思考的特点。 结尾写出了自己的收获。

实验原因实验经过对话解惑实验的收获
语言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小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又通过与爸爸的对话揭开了实验的奥秘。这种写法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