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钱宰被征入朝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后,吟诗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反映的问题?
一则明朝的小故事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内阁的出现
三、军机处的设立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太祖实录》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材料二: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从此撤销宰相。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 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历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到底该不该废除?
影响: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专权。
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
②易造成太监乱政;
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内阁形成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
明神宗:内阁首辅
奠定基础
正式确立
发展
全盛
侍从顾问
参与机务
票拟权
侵夺六部职权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职权:处理政务;参与决策;起草票拟
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 责
任 免
对皇权影响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
意愿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
丞相府
内阁大堂
就国家的前途而言,将政权置于规范的制度化运行中,与将其交与个人的独裁统治相比,无论如何,都具有更多的合理性,都更能实现理性为政的原则,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3、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行政
军政
监察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
2、内阁形成过程
1、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政治状况
2、康熙时南书房的设置
3、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置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在统治制度上一方面继承了明朝制度,又保留满族一些部族统治方式。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
康熙帝
设立南书房
扩大皇权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足鼎立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这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的设立最初目的是什么?
军机处在其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雍正帝
军机处内景
隆宗门内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的特点:
1、“简”:机构人员简单;
2、“速”:办事效率高,当日事当日毕,或采取“马上飞递”,减少中间环节;
3、“密”:外界干扰少,外臣不可擅入,皇帝见臣时,太监须退出。
简、速、密
①导致皇帝决策易失误、官场因循守旧、腐败之风盛行。
②激化了社会矛盾
③极大地阻碍社会进步
④成为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④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
积极: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产生的影响?
中国 西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封建社会晚期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全球史观
唯物史观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l:3927
元成宗时
5816万
22500人
1: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1:911
——《江淮论坛》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结果
各朝官员与总人口比
明神宗一次就赐给他的儿子福王田二百万亩;在太湖流域,十分之九的农民失去土地。封建政府的赋役剥削也越来越重。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
推行绝对君主独裁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君主英明干练,精力过人。不幸是明代自太祖、成祖两帝后,两百二十年间,除孝宗弘治十八年颇有小康局面外,其余均属庸愔荒怠之君。宦官与权臣遂应运而生,与君主独裁互为表里。在这种混乱的情势下,士人阶级对政治有了不同的反应,激荡交汇而酿成党争。宦官、权奸、党争三者虬盘根缠的发展中,再益以流民与边患,大明帝国便如摧枯拉朽一般被覆亡了。
-李定一《中华史纲》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极为丰厚的内容,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洽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对包括皇帝在内的人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制约。从技术和操作性上看,古代的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如政府机构的权力配置与相互制约、科举选官的操作方式等,已经达到了非常精致的程度,不乏可供现代参考借鉴的成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发展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两汉:中外朝制度
3、唐:三省六部制
4、北宋:中书门下.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
5、元: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6、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
7、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分封制:西周
2、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全国推行。
3、郡国并行制:汉初
4、行省制度:元
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
秦朝官制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秦朝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隋唐
皇帝
中
书
尚
书
门
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三衙)
侍
卫
马
军
司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军
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宋代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元朝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全国
军队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