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2-16 11:3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 )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
B.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
C.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D.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3.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 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 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 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 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 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 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 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5.下列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 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B. 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 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如图将一根铜丝烧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

A.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 清除了可燃物
C. 降低了着火点 D. 隔绝了氧气
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 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 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8.“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A. 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B.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 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D.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9.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都会用到水,其中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B. 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C.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 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10.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泼灭 
B. 碳酸氢钠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 发令枪中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D. 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在用途上没有区别
1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 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 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2.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点燃火柴的时候要将火柴头向下倾斜,燃烧会很顺利,如果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请你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
A. 火柴梗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 火柴梗没有接触氧气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13.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 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C. 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D.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
14.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省两淮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
(1)请你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煤矿瓦斯爆炸有两个必要条件:
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常见三种气体的爆炸极限,请你据此判断:

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___________。
(4)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______________。

(5)某现代化的矿井采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有效解决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照明用电。这种既采煤又发电联合生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2013年12月广州建业大厦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__________。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___。
(3)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①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上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代号)。

答案解析
1.B
【解析】A为禁止烟火的标志;B选项为禁止吸烟的图标;C选项是氧化物的图标;D选项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选B。
2.B
【解析】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如碘酒中溶剂为酒精,选项说法正确;B.可燃物要燃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二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选项说法错误;C.因为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选项说法正确;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3.D
【解析】A.对比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没燃烧,可证明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即燃烧也需要温度,故错误;B.该实验使用红磷和白磷不同的可燃物,故错误;C.由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故错误;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热水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所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4.C
【解析】棉布手帕浸泡在70%的酒精溶液中,手帕也带了一定量的水,当燃烧时手帕完好无损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不是魔术,这是科学道理,A错;酒精燃烧产生的火焰温度可达几百度,火焰的温度高于棉布的着火点,B错;C是正确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所以D也是错误的。
5.B
【解析】档案资料是重要材料,灭火后档案资料应还能使用,而泡沫灭火器会对档案资料腐蚀污染,导致字迹不清,所以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6.A
【解析】仔细对照燃烧的条件可以得出:可燃物蜡烛仍然存在,铜丝也并没有隔绝空气,只能是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了,因为冷的铜丝可以很快地把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去,所以A是正确的,物质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C是错误的。
7.A
【解析】A.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物质的体积就变大,遇冷时缩小,物质的体积就变小。所以,水的沸腾现象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故错误;
B.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够使火柴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所以移离蒸气是为了有充足的氧气,从而燃烧,故正确;
D.火柴中含有碳、氢元素,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8.C
【解析】A、铁生锈的探究不用采用什么特殊材料,只要利用水与空气即可,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实验; B、选择不同的溶质即可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的实验; C、天然气是易燃性物质,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易发生爆炸,故不可以进行实验; D、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是温度、表面积的大小等,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实验;故选项为:C。
9.C
【解析】A.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正确;
B.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隔绝空气而熄灭,正确;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水浇灭,油的密度小于水,也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不正确;
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正确。
10.B
【解析】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发令枪中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钢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能,在生产、生活中用途更为广泛,故选项说法错误。
11.C
【解析】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所以A是错误的;B.现象②③都不燃烧,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由现象①②可得出白磷比红磷更易燃烧,即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D.现象②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2.A
【解析】火柴竖直向上时,仍然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产生的热量向上散逸,使火柴梗得不到充足的热量,温度达不到火柴梗的着火点,观察选项,故选A。
13.C
【解析】A.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使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燃烧,正确;
B.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正确;
C.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故错误;
D.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14.(1)4P+5O22P2O5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b中通N2,红磷不燃烧;步骤②b中通O2,红磷燃烧
【解析】(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5.(1) CH4+2O2CO2+2H2O
(2) 遇到明火
(3) H2
(4) B
(5)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解析】(1)甲烷的化学式为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煤矿瓦斯爆炸的两个条件是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②遇到明火;(3)H2的爆炸极限范围最大,最易爆炸;(4)B图是节水标志,与燃烧爆炸无关;(5)“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的优点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16.(1)可燃物 (2)降低温度 (3) ①不合理 ②N M
【解析】(1)鞋、纸箱等物品是易燃物,(2)用水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3) 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着火点与物质的熔沸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结论不合理。②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由表可知,能达到着火点的物质是M和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