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专项复习 溶液 课时: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及应用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小组合作的过程,并在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及溶液的相关计算
解决措施
问题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难点
学会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
解决措施
温故知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三模块
五环节
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旁 注
第
一
模
块
自
学
温 故
第一课时
1、溶液的定义:
2、溶液的特征是 组成是
溶质是指 溶剂是指
3、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大多数物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式:
5、固体溶解度
4要素:
影响溶解度因素
6、气体溶解度定义:
影响因素:内因 外因
第
二
模
块
互
动
合 作 探 究
教师:分析溶液在历年中考中的地位;展示2017年中考说明中有关溶液的相关内容标准。
师生合作:构建溶液复习的知识网络,使学习更加系统化。
学生活动:进行记忆大比拼,对溶液的概念、特征、组成等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学生活动:练习见PPT16、PPT17的习题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复习练习相结合,及时反映学生掌握情况。
教师:用什么定量表示方溶液组成?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区分常见物质那些是溶液,溶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练习见PPT7
教师活动:溶液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复习饱和溶液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并小组合作练习见PPT18练习题。
教师活动:溶液组成定量表示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考察学生应用知识情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固体溶解度及其四要素和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练习见PPT19.
教师活动:复习固体溶解度规律
学生活动:总结并练习见PPT20(有困难可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复习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应用
学生活动:知识梳理,直击中考。见PPT2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气体溶解度
设计目的:复习练习相结合,有效进行知识梳理,初步学会解题思路,应用溶解度曲线。
教师活动: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学生活动:直击中考,练习有关溶液的计算
小组代表板书完成,分享成果
第二、三课时
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讲解第一轮专项训练(四)的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的试题是:2、8、13、15、19、21、22
2题:了解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的特点
8题:通过溶解的学习灵活应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13题:浓溶液稀释的实质的理解,会求加水的质量
15题:应用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9题: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分离的方法。
21题:了解溶液的颜色,确定无色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铜,加入碳酸钠没有白色沉淀,则一定没有氯化钙。
22题:会识别曲线做题,得知氧气的质量,由氧气的质量算出过氧化氢的质量。在求出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注意学生的结题格式。
展 示 交 流
小组代表板书完成,展示交流各组成果:
10、(2014年新疆中考(5分))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计算并回答问题;
(1)该反应产生的气体质量是多少?
(2)实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总 结 归 纳
第
三
模
块
反
馈
达 标 提 升
11、如下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KNO3和Ca(OH)2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存在,若向试管外烧杯中的水加入浓硫酸,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板书设计
专项复习 溶液
五、教学反思(1、121课改或课题的体现2、小组合作效果如何3、不足 4、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