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呼吸
教 师 年 级 初一 授课时间 年月 日
科 目 生物 班 级
课 题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能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
教学重点 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 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技术准备 幻灯片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呼吸道的结构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已知内容分析资料得到答案。
教学理念与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内容,方法
引言:当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伴随着第一声啼哭,我们就需要自己呼吸了,那么我们是怎样从外界获得空气呢?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那么呼吸道又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获得和这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接下来看看这组同学都找到了哪些资料可以和大家分享。通过他们的介绍,现在我们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问题已经有所认识,觉得有收获的同学请举手。这一节当中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我们了解,其中一部分同学们应该掌握得很好了。我们先看这个问题。板书:一.呼吸系统的组成:设问: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提醒三点: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深呼吸,感受气体的进出。可是呼吸道是不是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呢?板书:二 呼吸道的作用:通过图片和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请同学们归纳呼吸道的作用。板书:温暖,湿润,清洁空气展示尘肺和沙尘暴的图片。提问:呼吸道的作用是否是无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应该怎注意呢?看书P45。结合课件讲解吞咽与呼吸的关系。根据声带图片提问如何保护声带。课堂练习 回答问题。该组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通过多媒体搜索等方式,准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学习,听取他人的讲解。 认为有收获的举手。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回答学生根据图片回答。 能说出呼吸系统 。学生能够认真聆听,能够尊重他人的劳动。通过举手对同学进行评价。能说出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通过分析能说出相应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1 呼吸道 鼻 咽 气体的通道,可以让气体温暖、湿润和清洁。 喉 气管 支气管2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二 呼吸道的作用:温暖,湿润,清洁空气。
教学反思
教 师 年 级 初一 授课时间 年月 日
科 目 生物 班 级
课 题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活动: 学生亲身接触,有感而发数据测算: 感受科学探究一般规律图片比较: 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模型演示: 将隐含的结构表象化,降低教学难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部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部2、呼吸方式与胸腔容积的变化
技术准备 幻灯片
学习者分析 1、熟悉自己分分秒秒进行的呼吸运动2、在呼吸时,通过触摸能感觉到胸腔的横向变化和肌肉的变化3、肋间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学生理解有误区4、“气体压力”理解有困难
教学理念与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内容,方法
第一课时 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能够亲自完成相应实验和思考过程。 科学认真的完成实验和记录。能够分析数据。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理解“被动呼吸”,回答相应问题。总结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回答问题,对气体扩散问题达成共识。能够分析讨论实验数据,互相补充后作答。视频直观演示简单实验过程。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板书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上下径增大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腔上下径缩小一 呼吸的全过程: 氧 氧外界 呼吸道 肺 肺部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 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 肺的结构特点:1 肺泡数量多2 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 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3 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三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