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3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4 21:4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三个时间点:
1927年 国共合作破裂
1935年 华北事变 民族矛盾上升 阶级矛盾下降
1937年 七七事变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为主
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思考: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掌握军队和领导权的重要性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
禁止焚烧秸秆倡议书样本合集
禁止焚烧秸秆倡议书【1】一年一度的夏收季节即将来临,辛勤的汗水即将变为丰收的果实。然而每年夏收过后,秸秆大部分被废弃或焚烧,污染环境的同时,还严重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交通安全。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我们向全街道广大群众发出倡议:一要积极宣传焚烧秸杆危害。向群众大力宣传焚烧秸杆的危害,做到秸秆焚烧危害家喻户晓。秸秆焚烧有五大害处:一是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污染空气;二是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三是形成新的火灾隐患,近年来秸秆焚烧导致火灾频频发生,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四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五是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浓烟、片片焦土,极大的破坏了城乡环境形象。
二要带头劝阻亲友焚烧秸杆。从身边做起,从亲友做起,劝阻父母、邻居、亲朋好友停止焚烧秸秆,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告知亲友,实行秸秆全面禁烧的好处:认真搞好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不仅能够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秸秆焚烧或乱堆乱放、腐烂变质而带来的环境污
一、南昌起义
背景:
时间:
领导人:
有利条件:
经过: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且已经掌握一些武装力量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 贺龙
敌人兵力薄弱
1.起义成功
2.南下受阻
3.兵分两路

材料: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八一”作为解放军军旗和军徽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这天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天为什么如此重要?
意义: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军旗升起的地方)
2.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自主学习
阅读第二目内容,归纳: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核心内容)

根据地建设
主要内容
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的总方针
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给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 的方向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背景:八七会议上决定进行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
地点:湘赣边
领导人:毛泽东
目标:长沙
结果:失败,转向农村
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 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党的领导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会议:八七会议
政治上翻了身
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根据地建设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内容:1,经济建设——内容、意义
2,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时间
都城
领导人
宪法
意义
1931年11月
江西瑞金
毛泽东 朱德
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
宪法大纲
(2)根据地建设
影响:
使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何解读这句话?
彭德怀湘赣
腾代远湘鄂赣
彭湃海陆丰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贺龙洪湖湘鄂边
方志敏闽浙赣
徐向前鄂豫皖
毛泽东朱德将赣南闽西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左右江

(3)武装斗争——反围剿
背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
时间:1930年10月起
领导人:毛泽东 朱德
结果: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根据地得到巩固与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依托
保卫
核心
主要斗争形式
战略基地


基础
保卫
基础


依托
1、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自主学习
阅读第三目,归纳:
1、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2、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 敌我
兵力对比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

1933 毛泽东 朱德(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第四次) 胜利
第五次 1933

1934 失败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100万 8万
博古
李德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死打硬拼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原因:博古、李德“左”倾错误
结果: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博古、李德“左”倾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
(2)长征的过程:
1934年10月
1935年1月
1935年10月
1936年10月
中央机关和红军 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长征的转折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红二、红四与红一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
这是泸定桥的图片,仅仅有十三根铁索。红军就是在这上面爬过去的!
飞夺泸定桥
攀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茫茫水草地
3、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1.内容:
军事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
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的意义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C.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革命中心:从南方转到北方
革命重心:从国内革命转到联合抗日


突破围剿,保存革命力量

合作探究
1、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据此回答:
① 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红色政权。
②长征;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客观上:反革命力量相对强大;
主观上:中共中央犯了机会主义错误 。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挫折
原因
措施

什么是长征精神?
延伸拓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 律 · 长 征
毛泽东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亏不亏,想想红军老前辈。
理想崇高,意志坚定;
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顾全大局,团结一致;
依靠人民,乐观向上。
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