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巩固强化复习综合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5)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创新中求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综合点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4)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综合点3: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1)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根本保证)
(2)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文化上: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就,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思想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A2B3C4A56BB789DA见详解10见详解1.[2019?烟台中考]“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A2.[2019?德州中考]2019年1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搭载的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B3.[2019?连云港中考]邓小平认为:“这些东西(原子弹、氢弹等)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为“这些东西”献身的科学家代表有(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王进喜C4.[2019?青岛中考]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A5.[2019?聊城中考]“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句颁奖辞称赞的是下列哪一人物(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学森B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所以说青蒿素“帮人类渡过一劫”。6.[2019?河南中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的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展台的标题应该是( )
A.国防建设的成果
B.科学技术的成就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改善B这两位科学家分别在农业和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成就。7.[2019?株洲改编]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
A.用微信支付 B.穿现代服装
C.住小洋楼 D.用粮票买米D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粮票退出历史舞台。8.[2019?福建中考]如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A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三大件”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2019?泰州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校近期开展了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
的主题班会活动,小梅
在活动中向同学们展示:
在活动分享环节,小梅向同学们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我国在1964年取得的哪一科技成就揭开了这个“谜底”?邮票中的人物被授予什么称号?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元勋”。10.[2019?河北中考]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东方巨响”与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东方巨响”在当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9年。
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材料二 见点拨训练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东方巨响”中得到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克服一切困难;要善于调动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人翁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