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5-15 22:39:00

文档简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沙市实验中学 白福涛
教材分析: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节是通过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所以本章节在《人体的呼吸》这一章中也是重难点。同时通过了这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与《人体的营养》这章关于营养物质被呼吸中吸入的氧所分解这一知识点相呼应。同时为下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动、静脉血的转换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本节知识重难点清晰,一、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但由于都是抽象的。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应用体验式教学尽量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通过测量胸围差和多媒体演示,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演示,能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及通过观察探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测量胸围差,认识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总结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气、吸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前准备:软尺、多媒体课件、空气清新剂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带领学生用手按住胸两侧及胸前后,深吸气、呼气感受胸廓变化和肋骨的运动。学生说出感受。这里可能学生感受不同,回答也可能不同,这时可引导学生用亲手体验的方法来验证。
二、讲授新课
1、分组实验:《测量胸围差》
组织学生参考书本P47的实验,测量自己胸围差。
实验中应注意:
(1)纠正学生测量方法
(2)作好记录,结果取整数计算平均值
(3)控制好时间大约在5——6分钟
实验完后提出问题: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知道原因吗?
通过问题,引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胸围差较大,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2、膈的运动对肺内气压造成的影响
提出问题: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气压会受到
什么影响?
演示多媒体模拟膈肌的运动。
小 结:吸气,呼吸肌收缩,膈下降,胸廓变大,肺内气压小,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呼吸肌舒张,膈上升,胸廓变小,肺内气压大,肺内气体出肺。
3、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成份的变化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成分上会发生变化吗?
引入对照实验:甲瓶、乙瓶中有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对乙瓶中呼出气体,乙瓶中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问:1、为什么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到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较多。
2、为什么设置甲瓶?复习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作用。
3、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增多外还有什么差别?
展示数据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气体(%)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小 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4、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多媒体演示:《 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小 结:通过多媒体演示,我们可以看到,血液流过肺泡后,血液与肺泡之间氧气与二氧化碳
完成气体交换。
5、气体交换原理
提出问题:
为什么血液与肺泡中氧和二氧化碳会发生气体交换?
演示实验:
喷洒空气清新剂,向后排同学提问,闻到了气味没有。
阐述原理:
气体总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气体浓度达至平衡。
小 结:血液与肺泡中氧与二氧化碳达到平衡。完成气体交换。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完成自我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在老师辅助下,了解血液流到组织细胞也会由于气体浓度不一样完成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血液与肺泡间气体交换,虽然有一个多媒体演示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但课后有些同学问到一个问题,气体为什么要交换呢?而气体交换的原理涉及高中气体分压等方面知识。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一个生活体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表现出来呢?这里我就用生活中常见的喷洒空气清新剂的现象来演示它,学生课后反映效果不错。
课堂作业:
1、王明测试三次胸围差结果分别是10㎝、11㎝、12㎝,那么王明胸围差是 。
2、吸气时,胸廓 膈 肺内气压
呼气时,胸廓 膈 肺内气压
3、人呼出气体与环境气体相比
A、又有二氧化碳 B、无氧气
C、氧气减少 二氧化碳增多 D、氧气增多 二氧化碳减少

课件24张PPT。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荆州市说课竞赛
教 材 分 析: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节主要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本章节在《人体的呼吸》这一章中也是重难点。通过这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与《人体的营养》这章关于营养物质被呼吸中吸入的氧所分解这一知识点相呼应。同时为下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动、静脉血的转换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和多媒体演示,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演示,能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及通过观察探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测量胸围差,认识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总结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气、
吸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前准备:软尺、多媒体课件、空气清新剂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带领学生用手按住胸两侧及胸前后,深吸气、呼气
感受胸廓变化和肋骨的运动。学生说出感受。这里可能
学生感受不同,回答也可能不同,这时可引导学生用方
法来验证。二、讲授新课
1、分组实验:《测量胸围差》
组织学生参考书本P47的实验,测量自己胸围差。
实验中应注意:
(1)纠正学生测量方法
(2)作好记录,结果取整数计算平均值
(3)控制好时间大约在5——6分钟实验完提出问题: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
(2)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
知道原因吗?
通过问题,引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胸围差较大,鼓励 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2、膈的运动对肺内气压造成的影响
提出问题: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气压会受到什么影响?
演示多媒体模拟膈肌的运动: 膈的运动
小 结:
吸气,呼吸肌收缩,膈下降,胸廓变大,肺内气压小,
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呼吸肌舒张,膈上升,胸廓变小,肺内气压大, 肺内气体出肺。 3、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成份的变化 提出问题: 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成分上会发生变化吗? 引入对照实验:
甲瓶、乙瓶中有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对乙瓶中呼出气
体, 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 验 前 实 验 后 1、为什么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到
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较多。
2、为什么设置甲瓶?复习对照实验中对照
组的作用。
3、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除了二氧
化碳增多外有什么差别?
展示数据: 小 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4、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多媒体演示:《 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小 结:
通过多媒体演示,我们可以看到,血液流过肺泡后,血液与肺泡之间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平衡。 5、气体交换原理
提出问题:
为什么血液与肺泡中氧和二氧化碳会发生气体交换?
演示实验:
喷洒空气清新剂,向后排同学提问,闻到了气味没有。
阐述原理:
气体总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气体
浓度达至平衡。 小 结:血液与肺泡中氧与二氧化碳达到平衡。完成气体交换。 三、课堂小结1、我采用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氧在人体的旅程》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小结 。
2、在老师辅助下,了解血液流到组织细胞也会由于气体
浓度不一样完成气体交换。课 堂 反 馈:1、王明测试三次胸围差结果分别是10㎝、11㎝、12
㎝,那么王明胸围差是 。
2、吸气时,胸廓 膈 肺内气压
呼气时,胸廓 膈 肺内气压
3、人呼出气体与环境气体相比
A、只有二氧化碳
B、无氧气
C、氧气减少 二氧化碳增多
D、氧气增多 二氧化碳减少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血液与肺泡间气体交换,虽然有一个多媒体演示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但课后有些同学问到一个问题,气体为什么要交换呢?而气体交换的原理涉及高中气体分压等方面知识。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一个生活体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表现出来呢?这里我就用生活中常见的喷洒空气清新剂的现象来演示它,学生课后反映效果不错。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沙市实验中学 白福涛
教材分析: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节主要分析人体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所以本章节的内容在《人体的呼吸》这一章中也是重难点。通过这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与《人体的营养》中关于营养物质被吸入的氧所分解这一知识点相呼应,同时为下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动、静脉血的转换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本节知识重难点清晰,一、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但由于都是抽象的。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应用体验式教学尽量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要求,我把两个重难点分解成5个具体的教学环节(1)学生体验《测量胸围差》(2)膈的运动对肺内气压造成的影响(3)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成份的变化(4)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5)气体交换原理。并在课后精选精练从而努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通过测量胸围差和多媒体演示,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演示,能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及通过观察探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测量胸围差,认识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总结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气、吸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前准备:软尺、多媒体课件、空气清新剂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带领学生用手按住胸两侧及胸前后,做深吸气和呼气感受胸廓的变化和肋骨的运动。学生说出感受。这里学生感受可能有所不同,回答也可能会不同,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用亲手体验的方法来验证。
二、讲授新课
1、分组实验:《测量胸围差》
组织学生参考书本P47的实验,测量自己胸围差。
实验中应注意:
(1)纠正学生测量方法
(2)作好记录,结果取整数计算平均值
(3)控制好时间大约在5——6分钟
实验完后提出问题: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
(2)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知道原因吗?
通过问题,引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胸围差较大,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在通过分组实验亲手体验了 呼吸时前后径,左右径变化之后,考虑到膈在呼吸中上升和下降对肺内气压造成直接影响,这一知识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传统的模型演示制作成动画,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训练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因此我通过设问,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重点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2、膈的运动对肺内气压造成的影响
提出问题: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气压会受到
什么影响?
演示多媒体模拟膈肌的运动。
小 结:吸气,呼吸肌收缩,膈下降,胸廓变大,肺内气压小,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呼吸肌舒张,膈上升,胸廓变小,肺内气压大,肺内气体出肺。
在气体交换后气体成分的变化这一知识重点的处理上我是这样做 的 。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同学们都认为我们吸进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所以在做完对照实验后的结论上我强调的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及展示数据使学生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3、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成份的变化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成分上会发生变化吗?
引入对照实验:甲瓶、乙瓶中有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对乙瓶中呼出气体,乙瓶中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问:1、为什么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到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较多。
2、为什么设置甲瓶?复习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作用。
3、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增多外还有什么差别?
展示数据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气体(%)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小 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对于与肺泡间怎样气体交换以及为什么进行气体交换这两个问题,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气体交换的过程使微观,抽象的过程变得直观,然后用生活体验的方式简单阐述气体交换的原理。
4、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多媒体演示:《 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小 结:通过多媒体演示,我们可以看到,血液流过肺泡后,血液与肺泡之间氧气与二氧化碳
完成气体交换。
5、气体交换原理
提出问题:
为什么血液与肺泡中氧和二氧化碳会发生气体交换?
演示实验:
喷洒空气清新剂,向后排同学提问,闻到了气味没有。
阐述原理:
气体总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气体浓度达至平衡。
小 结:血液与肺泡中氧与二氧化碳达到平衡。完成气体交换。
三、课堂小结
1、我采用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氧在人体的旅程》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小结。
2、在老师辅助下,了解血液流到组织细胞也会由于气体浓度不一样完成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血液与肺泡间气体交换,虽然有一个多媒体演示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但课后有些同学问到一个问题,气体为什么要交换呢?而气体交换的原理涉及高中气体分压等方面知识。于是我想能不能用一个生活体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表现出来呢?这里我就用生活中常见的喷洒空气清新剂的现象来演示它,学生课后反映效果不错。在课堂作业的构思上我针对课堂上的重难点精选了以下三个。
课堂作业:
1、王明测试三次胸围差结果分别是10㎝、11㎝、12㎝,那么王明胸围差是 。
2、吸气时,胸廓 膈 肺内气压
呼气时,胸廓 膈 肺内气压
3、人呼出气体与环境气体相比
A、又有二氧化碳 B、无氧气
C、氧气减少 二氧化碳增多 D、氧气增多 二氧化碳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