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放射性 衰变 达标作业(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2放射性 衰变 达标作业(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2-14 21:4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放射性衰变
达标作业(解析版)
1.衰变为过程中释放出某种粒子流,该粒子流( )
A.没有质量 B.速度与光速相同
C.能够穿透1cm的铅板 D.与阴极射线电性相同
2.一质子束入射到静止靶核上,产生如下核反应:,p、n分别为质子和中子,则产生的新核含有质子和中子的数目分别为( )
A.28和15 B.27和14 C.15和13 D.14和13
3.由于放射性元素Np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中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已知Np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Bi,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28个中子
B.Np经过衰变变成Bi,衰变过程可以同时放出α粒子、β粒子和γ粒子
C.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D.Np的半衰期等于任一个Np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时间
4.下列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玻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
B.汤姆孙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5.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粒子的动能
B.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粒子的动量大小
C.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粒子所经历的时间
D.衰变后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
6.天然放射现象中可产生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β射线是高速的质子流
B.经过一次α衰变,变为
C.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
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7. Th(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变成Pb(铅).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B.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
C.共经过4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D.共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8.现有两动能均为E0=0.35 MeV的在一条直线上相向运动,两个发生对撞后能发生核反应,得到和新粒子,且在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完全转化为和新粒子的动能.已知的质量为2.014 1 u,的质量为3.016 0 u,新粒子的质量为1.008 7 u,核反应时质量亏损1 u释放的核能约为931 MeV(如果涉及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反应方程为
B.核反应前后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C.新粒子的动能约为3 MeV
D.的动能约为4 MeV
9.如图甲所示,国际原子能机构2007年2月15日公布了核辐射警示新标志,新标志为黑框红底三角,内有一个辐射波标记:一个骷髅头标记和一个逃跑的人形。核辐射会向外释放3种射线: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现有甲、乙两个原子核,原来都静止在同一匀强磁场中,其中一个核放出一个α粒子,另一个核放出一个β粒子,得出图乙所示的4条径迹,则(  )
A.磁场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纸面向里
B.甲核放出的是α粒子,乙核放出的是β粒子
C.a为α粒子的径迹,d为β粒子的径迹
D.b为α粒子的径迹,c为β粒子的径迹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原子核在人工转变的过程中,一定放出能量
B.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C.衰变成要经过5次β衰变和8次α衰变
D.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
11.氚是最简单的放射性原子核,夜光手表即是利用氚核衰变产生的β射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氚核发生β衰变过程中除了产生β粒子和新核外,还会放出不带电且几乎没有静止质量的反中微子。在某次实验中测得一静止的氚核发生β衰变后,产生的反中微子和β粒子的运动方向在一直线上,设反中微子的动量为p1,β粒子的动量为p2。求:
(1)氚发生β衰变的衰变方程;
(2)产生新核的动量。
12.放射性同位素C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以用来判定古生物体的年代,此项研究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发生衰变,放出β射线变成一个新核,其半衰期为5730年,试写出此核反应方程。
(2)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的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则此遗骸距今约有多少年?
13.在下列描述的核过程的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_______,属于β衰变的是_______,属于裂变的是_______,属于聚变的是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B.
C.
D.
E.
F.
14.某放射性元素经过n次α衰变和m次β衰变后,变成稳定的新元素,则表示该核反应的方程为________;若核发生α衰变的半衰期为半年,则经过________年有的核发生了衰变.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衰变为过程中,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放出β射线,释放出,即负电子;
A.电子有质量,A错误;
B.β射线的速度小于光速,B错误;
C.β射线穿透本领较弱,不能够穿透1cm的铅板,C错误;
D.β射线是电子流,与阴极射线电性相同,D正确。
故选D。
2.D
【解析】
【详解】
质子的电荷数为1,质量数为1;中子的电荷数为0,质量数为1;根据电荷数、质量数守恒,X的质子数(电荷数)为1+13?0=14,质量数为1+27?1=27,中子数:27?14=13。
A. 28和15。与上述结论不符,故A错误;
B. 27和14。与上述结论不符,故B错误;
C. 15和13。与上述结论不符,故C错误;
D. 14和13。与上述结论相符,故D正确。
3.C
【解析】
【详解】
A.的中子数为209-83=126,的中子数为237-93=144,的原子核比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故A错误。
B.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可以同时放出α粒子和γ粒子或者β粒子和γ粒子,不能同时放出三种粒子。故B错误。
C.衰变过程中发生α衰变的次数为次,β衰变的次数为2×7-(93-83)=4次。故C正确。
D.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核不适用。故D错误。
4.A
【解析】
玻尔理论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能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故A正确.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故B错误.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故D错误.故选A.
点睛:对于物理学史上重大发现,可根据时代背景、年代、发现或发明的内容、发现过程、意义等角度进行记忆.
5.B
【解析】
【详解】
A.根据可知,衰变后钍核的动能小于粒子的动能,故A错误;
B.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钍核的动量与粒子的动量等大反向,故B正确;
C.铀核的半衰期等于一半数量的铀核衰变需要的时间,而放出一个粒子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个原子核衰变的时间,故两者不等,故 C错误;
D.由于该反应放出能量,由质能方程可知,衰变后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小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故 D错误。
6.B
【解析】A、β射线的实质是衰变中产生的电子,故A错误;
B、α衰变过程中,一个原子核释放一个α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形成的氦原子核),并且转变成一个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的新原子核。所以经过一次α衰变,变为故B正确;
C、α、β、γ三种射线分别是氦核、电子、电磁波,三种射线的穿透能力逐渐增强,所以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穿透能力弱,故C错误;
D、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性质决定的,与温度无关,所以升高放射性物质的温度,不能缩短其半衰期。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要了解三种射线的本质及特性,并利用好特性解题。
7.ABD
【解析】
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铅核比钍核少90-82=8个质子,少(232-208)-8=16个中子,故AB正确;发生α衰变是放出42He,发生β衰变是放出电子0-1e,设发生了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则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 2x-y+82=90,4x+208=232,解得x=6,y=4,故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故C错误,D正确.故选A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在衰变过程中的应用,是考查基础知识和规律的好题,理解α、β衰变的实质是解答的关键.
8.BC
【解析】
【详解】
A.由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则新粒子为中子,所以A错误;
B.核反应过程中质量亏损,释放能量,但仍然满足能量守恒定律,B正确;
CD.由题意可知
根据核反应中系统的能量守恒有
根据核反应中系统的动量守恒有
pHe-pn=0
由,得
所以C正确,D错误.
9.BD
【解析】
【详解】
A.根据左手定则分析,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向外图形一样,A错误;
B.衰变过程满足动量守恒,粒子与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不难分析:若轨迹为外切圆,则为α衰变,所以甲核放出的是α粒子,乙核放出的是β粒子,B正确;
CD.由于衰变过程动量守恒,初状态总动量为零,所以末状态两粒子动量大小相等,又由:
知半径与电量成反比,所以b为α粒子的径迹,c为β粒子的径迹,C错误,D正确。
故选BD。
10.BD
【解析】
【详解】
A.原子核的人工转变需要用快速的粒子撞击原子核,不如用粒子,需要吸收能量,A错误;
B.天然放射现象是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发现的,该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B正确;
C.核反应方程为:
由质量数守恒:
解得n=8,由电荷数守恒:
解得m=6,即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C错误;
D.原子核非常小,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D正确。
故选BD。
11.(1)(2)
【解析】
【详解】
(1)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写出氚发生β衰变的衰变方程为:
(2)由于初状态静止,初动量为零,衰变过程中动量守恒,则:
解得产生新核的动量。
12.(1) , (2) 17190年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经过一个半衰期,有半数发生衰变,通过剩余的量确定半衰期的次数,从而求出遗骸距今约有多少年。
(1)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得:,
(2)则由半衰期的定义得,即
可得:,所以t =17190年。
点睛:本题关键知道在核反应中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以及知道半衰期的定义。
13.C AB E F
【解析】
在下列描述核过程的方程中,属于衰变的是,答案标号是__C_;
属于衰变的是 和 ,答案标号是_AB_;
属于裂变的是,答案标号是_E_;
属于聚变的是,答案标号是_F_。
14. 1
【解析】
【详解】
[1]衰变方程为;
[2]经过半年后,有一半发生衰变,再经过半年,剩下的一半的一半发生衰变,所以共用一年时间的核发生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