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八下22.5《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生物八下22.5《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14 22: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27号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些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设计依据与构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能够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兴奋度,令精神和身体同时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是在前面已经了解了遗传的一些相关知识之后,来了解有关生物变异的一些知识。基于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尽量直观,从学生自身出发,利用简单易懂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参与活动激发兴趣——观察和体验探究——练习反馈及时巩固。首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本课的一个难点: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再通过引导学生列举实例、讨论、分析来认识人体的各种变异现象,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这一理论,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利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抽象难懂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后,对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知识的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课标》的理解,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2、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特有的认知结构和年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2、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选育抗倒伏、抗锈病小麦等方面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变异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锻炼发展自身的能力。
2、通过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树立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
本着《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地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观察、讨论法。围绕“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和“影响变异的因素”这些核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3、谈话法。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的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来认识生物的变异,充分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我还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等教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花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 练习反馈,及时巩固四个环节来展开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这节课有直观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以其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而闻名天下。已知洛阳牡丹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同样是牡丹,同学们知道其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原因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生物的变异”。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们熟悉的花卉牡丹入手,进而过渡到生物学知识,引起学生们的好奇,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符合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
2、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将这样来开展以下的教学活动。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种,玉米的果穗也多种多样,果蝇的眼睛有红白之分,猫姐妹长得不一样等等,这些都是与生物的变异有关的。变异:就是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大家都爱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着变异呢?这里有些花生,现在发给大家,大家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对,它们有大有小,形态各异,颜色也不同,但是不是外壳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饱满呢?外壳小的花生籽粒就一定小了呢?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观察和讨论花生果实的变异以及变异的原因。等会儿每一组要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
等探究完毕之后,我还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有的花生能长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长大呢?是不是小的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长成大的花生呢?
通过共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并使他们了解哪种变异是可遗传的,哪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小组内自由讨论:“生物的变异都是有利的吗”?
师生共同总结: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是有利变异,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是不利变异。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的实例。如:普通小麦易倒伏、易感染锈病,变异就可能产生抗倒伏、抗锈病的新品种;海狗变异为白化个体后,容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
紧随教学情境,提出:“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师生共同总结遗传和变异的联系:地球上的环境变化多端,如果生物不发生变异,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才使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发展。

这样的课堂设计真正地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课标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要求。
3、 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变异的本质和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应用,我采用谈话法,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的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的动物、植物上下代之间的性状特征等问题,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并以多媒体为媒介,向他们展示一些例如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小麦、太空椒等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最终使学生弄清楚“变异是环境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这一本质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维的完整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

6、板书设计(与总结相结合,同步进行)
板书设计内容分四块:变异的概念和特点、生物变异的类型、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生物的变异在培育新品种中的应用。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了解本节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看出本节所学主要内容及知识网络,进一步突出重点。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特点:普遍存在。
2、生物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能遗传。
2、不可遗传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不能遗传。
3、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
2、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四、生物的变异在培育新品种中的应用
1、高产奶牛(人工选择基因)
2、高产抗倒伏小麦(基因重组)
3、太空椒(环境变化)
七、当堂训练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认识、去思考,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理解生物体既有遗传又有变异的道理。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和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变异的普遍存在,通过归纳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使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以及遗传和变异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列举的一些实例说明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