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2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5-19 12: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设计说课稿
铺镇中学 邓旭东
本次说课主要向各位展示以下几方面:说教材、说教学活动的主体、说教法、学法、说媒体设计与使用、说教学设计意图、说学案及练习设计、说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在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与DNA以及染色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础之上,理解中心法则的含义,认识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该节内容是基因的表达这一章的第二节内容,也是最后一节内容。从教材编排上,既是在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之上,又是对第一节内容的延伸。是第四章内容的落脚点。
以基因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的理解是近几年高考热点。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特别是对中心法则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根据教材的内容,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状况,根据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目标:经过该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心法则的建立及发展;理解基因与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心法则的发展,从而理解发展的看待问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基因与基因的产物、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从而理解事物的发展受多因素影响的科学思想。
3、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目标:解释中心法则。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重点:中心法则。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对中心法则这一重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解决:①结合前一节所学的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②结合资料,介绍实例,了解中心发则的发展。
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这一重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解决:①举例;②分析基因产物、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及蛋白质活性发挥之作用。
二、教法分析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因表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并且涉及到许多繁杂的基础知识需要处理。因此,多举例,多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设计,力图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教学内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过程通过仔细阅读教材资料、师生讨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策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三、学法指导:
1、 学生现状分析
高一(5)班是层次较差的班,其学习的态度是大多数学生对生物学有一定兴趣;学生已基本接受基因控制性状的科学思想,但对基因如何控制性状,以及其他因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还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要求上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还要注意纠正生物性状只是由基因控制这一错误观念。
2、 学习策略
通过教师引导,督促学生仔细阅读相关教材,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理清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分析重难点,顺利建构完整知识板块。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时安排
由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这一节重点明确,学生又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安排一节课来完成。
五、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1、复习前一节的内容:
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归纳中心法则。理解中心法则的含义。
2、阅读资料,讨论前面归纳的中心法则是否完整,并试着对其进行补充。
3、根据学生反应作出肯定和鼓励性评价,并及时进行纠错。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4、阅读归纳: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b.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5、进一步联系实例分析。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基因表达为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生物性状;
基因的表达既受其他基因产物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
蛋白质活性的发挥既受其他基因产物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
目的在于理清基因、基因产物、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六、练习:课本71页基础题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概念及其意义。
七、课堂小结:
中心法则内容:
① DNA→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② DNA→RNA: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
③ RNA→DNA:个别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逆转录过程。
④ RNA→RNA: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⑤ RNA→蛋白质:细胞质核糖体的翻译过程。
⑥ 蛋白质→蛋白质:朊病毒的复制倍增并不是以核酸为模板,而是朊病毒自身(蛋白质)为模板的。
2.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3.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细控制的。
八、板书设计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①遗传信息的概念;
②在DNA上的遗传信息如何传递给后代并使后代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克里克的中心法则:
DNA RAN 蛋白质
中心法则是描述遗传信息传递方向的。
2. 中心法则的补充:
① DNA→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② DNA→RNA: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
③ RNA→DNA:个别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逆转录过程。
④ RNA→RNA: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⑤ RNA→蛋白质:细胞质核糖体的翻译过程。
⑥ 蛋白质→蛋白质:朊病毒的复制倍增并不是以核酸为模板,而是朊病毒自身(蛋白质)为模板的。
(二).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①关于豌豆的圆粒与皱粒;②白化病征状
2.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①囊性纤维病;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基因表达为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生物性状;
基因的表达既受其他基因产物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
蛋白质活性的发挥既受其他基因产物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
其他基因产物
基因 蛋白质 性状
环境
九、教后反思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程度对教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