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北京的春节
作者:老舍
新课导入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作者介绍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学习生字
醋
骆
恰
眨
拌
饺
宵
贩
驼
彼
擦
燃
贺
蒜
摊
多音字
更
gēng(更新)
gèng(更加)
zhēng(正月)
zhèng(正在)
正
①这里处处呈现出万象更(gēng)新的气象,比平日里更(gèng)热闹、喜庆。
②正(zhēng)月十五月正(zhèng)圆。
重点词语
高醋 饺子 货摊 擦黑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腊八蒜 杂拌儿
课文讲解
第一部分(1-7段):介绍北京春节前的准备和景象。
第二部分(第8段):描绘除夕的热闹场景。
第三部分(9-11段):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人们过年的活动。
第四部分(12-13段):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第五部分(第14段):写正月十五春节结束,人们投入新的生活,新的工作。
课文写了些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讲解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一会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铺户上年货
腊月初旬到
腊月二十三 孩子: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吃喝用品、做新鞋新衣
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放鞭炮、送灶王、吃糖
过了二十三 贴春联、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全城休息,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贩摆摊,庙会开庙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课文讲解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重点写了高潮和开始即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课文讲解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俗语
说明了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课文讲解
这种粥是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语言通俗有趣。
课文讲解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我们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课文讲解
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货摊子上卖起了年货和在过年时才会出现的东西,一方面告诉了孩子们过年就要到了,一方面孩子们想要的好玩的好吃的也都可以得到了,孩子们更激动了。
课文讲解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老年间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祭灶王、送灶王上天。劳动人民通过祭祀灶王爷,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课文讲解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除
夕
课文讲解
1.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真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课文讲解
2、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放鞭炮、祭祖、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课文讲解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课文讲解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①光景:在文中指初一的情景。
②截然不同: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元旦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地各做各的事。
课文讲解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
高潮很多
第一次高潮:除夕真热闹。
第二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第三次高潮:十五元宵节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课文讲解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腊八
除夕
初一
十五
课文讲解
品读回顾: 【场面描写】
【重点段落】
“元宵(汤圆)上市——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① 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灯的数量多/灯的种类多/吃元宵
② 描写的特色: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课文讲解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残灯
花灯逐渐减少
末庙
庙会的最后一天
春节结束了
课文讲解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课文讲解
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
北京的春节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课文讲解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主旨
通过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北京市民生活与风尚,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的力量。
课文结构
北京的春天
年前 忙碌
过年 热闹
年后 平静
喜庆、欢乐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