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7)
☆探索与失误(1956-1965)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新中国历史分期
①七年过渡时期: 1949-1956
②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③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④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⑤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色建设时期):
1978年以后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建国前夕的经济
一五计划的实施
三大改造的完成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建国前夕的经济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国民经济的恢复
“ 集中主要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3、一五计划
思考:
我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一:
我国在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中心工业建设……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
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
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抗美援朝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克拉玛依油田
长春一汽
鞍山钢铁厂
集二铁路
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
青藏公路
寻访一五:一五计划的成就及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鹰厦铁路
一田、一桥、三公
三铁、三厂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横批 建设东北
这是一五计划期间一副对联:它反映了哪两座城市的工业成就?
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沈阳机床厂是集机床生产加工,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大型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厂。
原因:
①个体分散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变分散为集中生产
②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
——变农民土地私有为公有
③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变资本主义私有为公有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工商业公私合营
(1)从革命性质来看:
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
三大改造前,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
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
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合理制定主要任务
正确分析主要矛盾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
2、三个严重失误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535万吨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800万吨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内容1 :工业—以钢为纲
特点:高指标、高速度、瞎指挥、浮夸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土地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堂。
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
探究:人民公社与生产合作社的区别
提示:公有化程度更高 规模更大
鼓足干劲加油干
放开肚皮吃饱饭
人民公社好
趣味对联
“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各自错误之处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总结探究
狂热中的失误挫折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
(1)背景:
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成就:
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大庆“铁人”王进喜深夜奋战
摄于1964年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66------------71-----------73----------75----------76
爆发
周恩来恢复调整
邓小平全面整顿
结束
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
系统地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全面整顿的实质:
复苏
回升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革波及经济领域,国民经济遭劫难
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1971-1973)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经济迅速回升(1975)
①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准备不足,对于掌握经济
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②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环境,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
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问题;(历史传统的影响)
③国内外形式的变化,使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的过于严重(两大阵营对峙)。
出现失误的原因:
工农业生产总值
1949
1952
1956
1958
1966
1976
1978
1962
A
B
C
D
E
H
I
J
改革开放新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思考: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中国成立来哪些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有关?
F
G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国民经济恢复
“一化三改”
中共八大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改革开放
文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