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5 11:1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② 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人,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唯利是图?
见利忘义?
无商不尖?
还有其他的认识吗?
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行商,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说: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商人
货币
城市

商路

商品

1、商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2、商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概念解析

商业的含义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称之为商业。
1、商朝时:“商人”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比较艰难
4、秦汉至隋唐: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人已富贵矣”
5、隋唐时期: (原因、表现)
6、宋元:商业繁荣,市坊界限打破;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7、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柜坊
飞钱

类似银行
类似汇票
邸店

类似酒店



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商人刀闲,听说秦国的丝绸价格很高,于是带着一批丝绸货物跋山涉水,千里迢迢,逃过军队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秦国,心想可以大赚一笔,但谁知秦国的尺寸比齐国的大,所以尽管是高价出卖,仍然没有赚到钱,只是拿到了本钱,本想在秦国继续做生意,但是秦国政府又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对商人征收沉重的赋税,最后返回齐国时,已经身无分文。

思考:
哪些因素影响商业的发展 ?
影响商业发展有哪些因素?
1、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3、中外交往、民族交往
4、交通发达、统一通用的货币等

秦汉隋唐时期,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商业还是能向前艰难发展?
4.统一局面的出现,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1.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2.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
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扩大了商品流通的范围。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市”——商品交换的商业区
◆“坊”——城市居民的住宅区
◆城市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历史概念
探究一: “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化与发展
西汉:长安城东西“市”九处
唐朝:长安设有“市”、“坊”
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
明清: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
历代城市布局图
唐朝长安城



北宋汴京城
隋唐运河沿岸经济的交流

皇都胜迹图(明)
繁华的清代京城前门市街
城市商业新局面
城市职能:

封闭
(坊市制)
严控

(夜市、晓市)
开放
(街市制)


弱化
政治、军事为主
经济职能加强

空间:
时间:
政府管理:
城内
城外
(草市? 市镇)



北宋
归纳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
(3)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
活动。
(2)政府对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
商”政策没变。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
产性和商业性。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注:七刻:约合1 小时40 分;钲:锣
——《唐六典》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姚合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引自《中国商业简史》
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城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1、商业城镇的兴起。
4、形成许多区域性商帮。(徽商和晋商)
2、农副产品商品化大量进入市场。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广泛使用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历史时期 概况
西汉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清
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广州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
与十几个国家进行贸易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汉代的陆路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



2、朝贡贸易
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 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主要表现在:
(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城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明清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形成新兴的市镇;
(2)交易内容的变化:土特产品和统治者所需的奢侈品
——为一般人民所需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大小商品;
(3)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变为货币——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品涉及领域:流通领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5)商人组织的变化: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
这些材料反映了我国商业政策有何变化?
材料一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时争逐”;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春秋
材料二 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战国
材料三 上农除末。 ——秦
材料四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
材料五 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明
材料六 初期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益处。
——清
●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