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罗曼·罗兰(节选)
◎诗海拾贝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赏析】 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后四句转入议论,但议论中感情深沉,用典贴切,包容量大,蕴含了平生此游极度复杂的感受。诗中没有怨,没有悔,而只是感到祸中得福,真是胸襟阔大,宠辱不惊。
◎语林撷英
罗曼·罗兰名言
1.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2.英雄常食苦难与试炼的面包。
3.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4.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5.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6.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7.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8.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
9.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10.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
◎作者卡片
姓 名 斯蒂芬·茨威格
生卒年 1881~1942
籍 贯 奥地利
相关资料 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传记有《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巴尔扎克》《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背景呈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传记作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并开始从事文艺创作。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一大批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代表作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本文主要截取了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生活历程,描写了罗曼·罗兰就读的高师的教育特点、他与同窗好友的共性、当时的文化风气等外在因素;重点突出了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罗曼·罗兰个人的人生向往、爱好才能与生命选择,生动地塑造了青年罗曼·罗兰的形象。
◎知识链接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此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炯炯发亮(jiǒnɡ) 剖析(pōu) 云遮雾障(zhànɡ)
避免(bì) 热衷(zhōnɡ) 普利塔涅(niè)
2.多音字
择 选择 zé 担 负担 dān
择菜 zhái 重担 dàn
奔 奔放 bēn 模 模糊 mó
投奔 bèn 模样 mú
宿 宿舍 sù 扎 扎实 zhā
一宿 xiǔ 扎染 zā
星宿 xiù 挣扎 zhá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友谊 情义
友谊:朋友间的交情。
情义:亲友同志间应有的感情。侧重于“义气”。
2.津津有味 津津乐道
津津有味 津津乐道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浓厚或吃得有滋味的样子。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后面不能再接“谈论”“说”等动词。
四、词语积累
1.名噪一时:一段时间内名声显赫。
2.如饥似渴: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形容要求很迫切。
3.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炯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1.从课文内容看,节选的是罗曼·罗兰人生里程当中的哪一部分?
[我的理解] 他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生活历程。
2.综观全文,讲述了罗曼·罗兰在高师阶段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我的理解] ①高师教育特点;②他的学习情况;③与朋友的交往;④对偶像的崇拜;⑤创作情况。
3.文脉梳理
罗曼·罗兰(节选)
1.巴黎高师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名师指津] 细读课文第一段,总结概括。
[我的理解] ①与世隔绝: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②有效方法: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③要求严格: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④全面发展: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⑤成果突出: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2.罗曼·罗兰有哪些优秀的品质?高师教育最终对罗曼·罗兰有怎样的影响?
[名师指津] 第一问,找出文中体现其优秀品质的事迹并加以分析。第二问,从高师教育的重要性方面回答。
[我的理解] 罗曼·罗兰追求思想自由,富于奔放的热情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崇拜并学习伟人,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地学习等等。高师教育是罗曼·罗兰成功的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高师教育使他获得了许多知识,接触了很多有共同志趣的朋友,有了明确的崇拜偶像,受到了老师的肯定,最终使他成为法国甚至世界著名的作家。
3.罗曼·罗兰在高师选择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对他日后的成功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从这两科对他的影响方面作答。
[我的理解] 罗曼·罗兰选择历史和地理,使他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4.“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收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名师指津] 注意该比喻句的意思以及传主的世界观。
[我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对他的深刻影响。高师的学习使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核心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各个时代的更替流变犹如一个有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生命体。这句话也说明了罗曼·罗兰能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世界万事万物。
5.在高师,他与哪些人交往?他们的思想如何?
[名师指津] 从课文的三、四、五段中寻找总结。
[我的理解] 与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等先后交往。他们对人生充满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有极其严肃的理解;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如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倾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的偶像。
6.在这篇文章中,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是谁?作者是如何利用他们与传主的关系来突出传主形象的?
[名师指津] 从课文的四、五段总结。
[我的理解] 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是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他们对罗兰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兰对他们两个是狂热的,这体现了罗兰执着与热情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崇高的理想与高尚的志趣。作者选择相关材料时主要考虑这些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人物的品格精神,从而突出传主的形象。
与前两篇传记相比,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这篇传记有何特色?试举例说明。
[名师指津] 从客观式描写和作者主观介入式角度区分。
[我的理解] 前两篇传记侧重写人物的言行,看上去更为客观,笔法一般追求细腻准确,把大量的个人认识通过人物对话或者对人物言行的分析一丝不苟地详细表述出来。而茨威格的传记则更多地表现出作者的主观色彩。作品立足于现实,直逼人物内心,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进行描摹。这体现在对传主的分析上:“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由于它致力于全面教育,因而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避免德国所特有的那种专门化教育法的巨大危险。所以,法国最渊博的学者——雷南、饶勒斯、米什勒、莫诺和罗兰都出身于高师,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段话不是一段记叙性的话,而是在阐明作者的观点:因为受到了这种严格又有自由的教育,罗兰才能够和这些人一样成为渊博的学者。
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
◎写法指导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使用心理描写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心理描写要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成为多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要兴之所至,信笔写去,游离了人物而空发议论、徒作感叹,使心理描写成为累赘。
2.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扩大。过于冗长烦琐的心理描写,非但达不到真切感人的目的,反而会令人生厌。恰当的心理描写,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心理描写可以采用内心独白、动作暗示、绘景显情等多种手法,一般使用第一人称。因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当它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时,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范文示例
面对大家的掌声,张晓萌觉得有些不知所措,心里就好像藏着一只小兔子,扑腾扑腾地直跳,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异常闷热,张晓萌的额头冒出了汗。怎么办呢?对不对同学们说出真实情况?张晓萌虽然心里特别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这种掌声,但是,她知道,如果不说出真相,自己可能会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承受的,将是内心深处道德的谴责!“我可以不要表扬,不要虚名,但我绝对不能丢了诚信!”这样想着,她站了起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大家。她感觉到大家似乎愣了一下,但片刻后,掌声更加热烈地响起,她从大家的眼神里看到了另一种敬佩。
风吹过,是很细腻的和风,张晓萌感到了内心深处的舒畅……
是什么造就了罗曼·罗兰
从这篇传记中,我们不难发现罗曼·罗兰日后获得成就的多重原因。无论是从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当时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还是当时社会的思想情形——罗曼·罗兰身处的文化环境来看,都表明罗曼·罗兰是时代的产儿,是时代文化培育和造就了他。但是,离开了个人的主观因素,罗曼·罗兰也不会成为后来成就斐然、有独创性的罗曼·罗兰。在这篇传记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勤奋努力、广泛涉猎的身影:他对一切(哲学、生物学、逻辑学、音乐、艺术史)都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大口大口地吞饮着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清泉。正是他这样如饥似渴地学习,才成就了才华横溢、品格卓异的罗曼·罗兰。
◎适用话题
罗曼·罗兰:一条写满音符的河(节选)
王 芳
我愿意把罗曼·罗兰比喻成一条河,是因为他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一开始就以河的姿势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条河流经我青春的岁月时,我被他的雄浑壮阔、自由无羁、热情澎湃的势头震住了,他的文字之流融进我的血液,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饱满,充盈。不知有多少个白天我捧读他的文字,欣然之中手舞足蹈,又有多少个夜晚我兴奋难眠,反复咀嚼,为的就是他人格的伟大,哪怕是只洒播出一点点光辉,都足以让我感觉宽厚温暖,光芒万丈。这条河浸润我,河里时而沉静时而激昂的声响感动我,我想带他来到千千万万青年面前,我想让他深广的河流流经每一个人的心坎,而他创作的音符能飘在世界的上空;凡他流经的地方,生活的热情高涨,人与人之间充满超越一切之上的爱——罗曼·罗兰在青年们那段迷惘的岁月里,注进自由、激情与梦想的音符,奏响英雄主义的乐章,他的河流在往后的岁月里将越来越宽阔,深沉,汹涌,成为全世界驻足凝神倾听的音乐。
是的,对于罗曼·罗兰而言,法国家乡,贝多芬的德国音乐,是最初汇入的两股清泉,而莎士比亚的热情呼唤加快了它的流动速度,然后是托尔斯泰。在罗曼·罗兰心里,托尔斯泰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最强者,即使相隔遥远,也无法阻挡他对他的向往。然而,又正是托翁的《我们应当做什么》,将罗曼·罗兰心中的一切打碎,再交融,重建。可以说,托尔斯泰是这几股清泉中最重要的一股。
从前,罗曼·罗兰的满腔热情,少不了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的鼓励,这种鼓励到了托尔斯泰这里却被说成了一种教
唆与祸害。罗曼·罗兰把大师当成神一样崇拜,可想而知,托翁的这番言论在他的心中点起了怎样的燎原大火!“他把整个现代艺术像谷糠那样打扫出打谷场,把罗兰心中最神圣的东西逐入了黑暗之中”(茨威格)。
罗兰在阅读《我们应当做什么》时,对托翁的思想有过强烈的怀疑,为了向他所崇敬的大师陈述自己的观点,他鼓起勇气在他的小阁楼上给遥远的俄国写了一封信,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他没有奢望得到回信,然而,几个星期后,他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三十八页的书信!这于他的人生,是何等的鼓舞!而托翁那“只有那些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才有价值,只有那些能为信念做出牺牲的人才称得上艺术家”的论断,直接指导了他一生行走、流淌的方式!
因为有了托翁的回信,罗曼·罗兰迈向文学的步履更坚定了,而他的人格受到托翁的影响,愈为宽大、温厚、博爱起来,从平凡寂寞日渐走向伟大。
茨威格这样总结托尔斯泰对罗兰的影响:“历史很少能比这个实例更有力地说明,在道德世界就像在世俗世界里一样,从不会有一个原子失去力量。托尔斯泰为一个陌生青年所耗费的时间,又在罗兰写给千千万万陌生人的千万封信中复活。无边无际的秧苗今天已遍及世界,却都是由一颗好心播下了种子产生的。”
(有删改)
【赏评】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以饱蘸激情的文字高度赞美了罗曼·罗兰带给自己的有益的影响,以及罗曼·罗兰所受到的其他名人的影响;以“一条写满音符的河”为题,既凸显了这条河对自己的哺育,也暗示了这条波澜壮阔的河曾经接纳过众多“水系”——名人的影响。
圆珠笔头难造的背后
能工巧匠哪里来?除了从课堂里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生产中练出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只想着“摘桃”,没耐心“育苗”。
“95后”表弟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模具制造,还没毕业的他,已有企业“看对眼”,预计收入也不错。表弟告诉我,这两年蓝领群体很吃香,薪资同比增长远超过白领,汽修工等“金蓝领”平均月收入甚至过万。
“蓝领收入增速超白领”,不算新鲜事,反映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现状,而这一现象在制造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而与制造大国地位不匹配的是我国的技术工人数量。据统计,我国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为5%,在德国,高级工的比例占到三成以上。
中国制造的全面提升有赖于技能人才群体的崛起。即使是最高精尖的航空发动机行业,也离不开大量的技术工人。叶片、机匣,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技术工人精准的打磨、焊接。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更需要技能人才。近日,中国造出圆珠笔头的新闻刷屏。小小圆珠笔头长期以来为何难倒制造大国?除了不锈钢材料技术未取得突破外,也与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有关。越是精细的“小东西”,越离不开技能人才的一双巧手。一些国货质量叫不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好工匠不足的制约。
近几年,技能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为何技能人才缺口却不见小?企业参与度不够,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能工巧匠哪里来?除了从课堂里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在生产中练出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技能人才,如果企业缺位,会出现职业学校培养力量不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很多职校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抢走,但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动力却远远不足,大都只愿意要现成人才,最好拿来就能用得上。
在制造业强国,企业往往是技能培训的主导者。德国职业教育的2/3投入来自于各大企业。美国、日本近年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都是由企业牵头。而我国多数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1.5%的下限。企业只想“摘桃”,没有耐心“育苗”,也影响着技能培养从业人员的信心:某项技能今年是企业急需,过两年却可能被淘汰或由新工种替代,如果培训跟不上,未来如何有保障?
改变“重使用、轻培养”,需要企业转变观念,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导。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降低成本力度,为企业增加技能人才培训投入留出更多空间,让那些有培训意愿的企业不再“心有余而力不足”。减负之外也要“输血”,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事实上,很多国家对企业的技工培训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直接或者间接地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有人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事实上中国人口的红利远远没有被充分挖掘,技能人才的短缺就是一个例证。如今,“重白领轻蓝领”的观念已经在慢慢发生变化,像笔者表弟一样认为好手艺能挣个好前途的年轻人并不少,如果通过完善机制和政策,给他们更大的上升空间、更高的职业期许,相信年轻一代中会诞生更多的大国工匠,支撑起中国制造的未来。
(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_______,活泼轻松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________。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_______,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_______的。虽然他写的是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B.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C.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解析:选D。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分析,选用“真知灼见”。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虽然他写的是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个标志。
解析:选B。A项、C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C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解析:选C。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构成“不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故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溃败/反馈 狙击/沮丧 歌曲/曲突徙薪
B.奔放/投奔 选择/择菜 殷红/殷切
C.洋溢/谥号 船舷/弦歌 果脯/胸脯
D.凯旋/觊觎 淬火/憔悴 强劲/强词夺理
解析:选B。A项,分别读kuì,jū/jǔ,qǔ/qū;B项,分别读bēn/bèn,zé/zhái,yān/yīn;C项,分别读yì/shì,xián,fǔ/pú;D项,分别读kǎi/jì,cuì,qiáng/qiǎng。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 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作《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唱片发行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垮掉的一代”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解析:选C。“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
B.《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从此鲍勃·迪伦不再热衷反叛文化运动,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C.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他也因此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D.60年代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而他不再创作抗议歌曲,因此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解析:选A。B.概括原文“《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可知,选项时间不对,鲍勃·迪伦是在创作了《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之后不再热衷反叛文化。C.“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属于强加因果。D.“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是在70年代末,“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
7.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潮流,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或者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三、语言表达
8.把下面的四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所给语句的信息要点不能遗漏。
①罗兰的童年,是在勃艮第的田野里和开阔的峡谷中度过的。
②他的中学时代是在喧嚣的巴黎街道上度过的。
③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度过的。
④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以免他们受到诱惑。
答:
解析:此题考查长短句的变换。四个语句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作为主干,把其余的三个合理地转变成主干的修饰限制成分。
答案:在勃艮第的田野里和开阔的峡谷中度过了童年、在喧嚣的巴黎街道上度过了中学时代的罗兰的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与外界隔绝的以免使他们受到诱惑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度过的。
9.仿照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另选作家作品,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名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到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仿写,要注意所选作家的国别、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对应。
答案:(示例)(我来到)英国 (听到了)斯威夫特在叙述格列佛多次航海中的种种奇遇 (我来到)俄罗斯 (听到了)高尔基讲述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艰辛生活
10.右面是我国“巾帼志愿者(Women Volunteers)”的标志(原图为红色),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答:
解析:解答徽标的图文转换题,首先描述画面内容,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注意联系徽标中的标题,中英文字字母的大小写、首字母缩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和事件等。然后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寓意说明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标志是字母“W”变换组成紧密相连的三颗心,又是“女”字的变体,“W”好似相挽的手臂代表“友爱和互助”,三颗心象征巾帼志愿者的爱心。
11.请写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与火爆,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答:
解析: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比喻的说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了“炒作”的作用——可以“香”也可以“焦”,去掉比喻换成平实的说法即可。
答案:当下媒体的炒作对于一个人的成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火的新闻炒作,往往会使一些明星成为“流星”,昙花一现,随风而逝。
PAGE
- 1 -
第6课 罗曼·罗兰(节选)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_______,活泼轻松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________。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_______,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_______的。虽然他写的是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B.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C.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解析:选D。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分析,选用“真知灼见”。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虽然他写的是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个标志。
解析:选B。A项、C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C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解析:选C。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构成“不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故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溃败/反馈 狙击/沮丧 歌曲/曲突徙薪
B.奔放/投奔 选择/择菜 殷红/殷切
C.洋溢/谥号 船舷/弦歌 果脯/胸脯
D.凯旋/觊觎 淬火/憔悴 强劲/强词夺理
解析:选B。A项,分别读kuì,jū/jǔ,qǔ/qū;B项,分别读bēn/bèn,zé/zhái,yān/yīn;C项,分别读yì/shì,xián,fǔ/pú;D项,分别读kǎi/jì,cuì,qiáng/qiǎng。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 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作《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唱片发行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垮掉的一代”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解析:选C。“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
B.《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从此鲍勃·迪伦不再热衷反叛文化运动,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C.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他也因此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D.60年代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而他不再创作抗议歌曲,因此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解析:选A。B.概括原文“《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可知,选项时间不对,鲍勃·迪伦是在创作了《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之后不再热衷反叛文化。C.“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属于强加因果。D.“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是在70年代末,“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
7.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潮流,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或者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三、语言表达
8.把下面的四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所给语句的信息要点不能遗漏。
①罗兰的童年,是在勃艮第的田野里和开阔的峡谷中度过的。
②他的中学时代是在喧嚣的巴黎街道上度过的。
③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度过的。
④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以免他们受到诱惑。
答:
解析:此题考查长短句的变换。四个语句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作为主干,把其余的三个合理地转变成主干的修饰限制成分。
答案:在勃艮第的田野里和开阔的峡谷中度过了童年、在喧嚣的巴黎街道上度过了中学时代的罗兰的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与外界隔绝的以免使他们受到诱惑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度过的。
9.仿照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另选作家作品,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名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到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仿写,要注意所选作家的国别、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对应。
答案:(示例)(我来到)英国 (听到了)斯威夫特在叙述格列佛多次航海中的种种奇遇 (我来到)俄罗斯 (听到了)高尔基讲述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艰辛生活
10.右面是我国“巾帼志愿者(Women Volunteers)”的标志(原图为红色),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答:
解析:解答徽标的图文转换题,首先描述画面内容,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注意联系徽标中的标题,中英文字字母的大小写、首字母缩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和事件等。然后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寓意说明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标志是字母“W”变换组成紧密相连的三颗心,又是“女”字的变体,“W”好似相挽的手臂代表“友爱和互助”,三颗心象征巾帼志愿者的爱心。
11.请写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与火爆,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答:
解析: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比喻的说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了“炒作”的作用——可以“香”也可以“焦”,去掉比喻换成平实的说法即可。
答案:当下媒体的炒作对于一个人的成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火的新闻炒作,往往会使一些明星成为“流星”,昙花一现,随风而逝。
PAGE
- 1 -
(共49张PPT)
第二单元 传 记
zé
zhái
dān
dàn
bēn
bèn
mó
mú
sù
xiǔ
xiù
zhā
zā
zhá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晨课诵读
书声琅琅诵诗文
课前预习案
掀起你的盖头来
》课堂探究采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课后拓展案
转益多师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