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背景: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奠定社会基础;
②铁犁牛耕使用,经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③士阶层崛起
④私学兴起
代表:
派别 人物 思想主张 特点
儒家 孔子 1.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2.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孟子 1.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2.哲学思想——性善说3.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荀子 1.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2.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墨家 墨子 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安定
道家 老子 1.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
庄子 1.哲学思想——齐物论、逍遥论
法家 韩非子 1.思想主张——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主张变法革新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评价:1.性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命题:1.就社会转型角度命题;2.综合辨析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与特点
例1: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社会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等都注重大量养士。这主要反映了(?????)
A.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B.士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世卿世禄受到极大冲击??????D.重视人才成为社会需求
正确答案:D
例2: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正确答案:B
例3:?《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正确答案:B
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西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
(1)政治:①中央:中外朝制度;②地方:郡国并行——推恩令、附益法、刺史制度
(2)经济: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制度;五铢钱
(3)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思想演变:①汉初:无为而治——王国问题、边疆问题、土地兼并问题
2.董仲舒新儒学
内容:(1)中央集权: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主专制: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特点:①内容:糅合诸家思想——外儒内法
②政治: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尊儒:①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重用儒生;③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评价:(1)性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思想文化专制运动
(2)作用:①适应了汉武帝统治需求,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命题:1.就社会发展角度考察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汉初黄老之学关系
2.就新儒学历史影响角度命题:儒学、教育、政治……
例1:《墨子·尚同中》:“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 )
A.墨家的兼爱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正确答案:D
例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正确答案:B
例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正确答案:B
例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思想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正确答案:A
例5:《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主要说明
A.齐、鲁等地十分重视教育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D.西汉统治者广泛吸纳人才
正确答案:C
例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正确答案:D
三、宋明理学
1.儒学危机:佛道冲击
表现:(1)魏晋南北:佛道盛行—①社会动荡,百姓寻找精神寄托的需要;
②佛道主张迎合统治者愚民需要
(2)隋 唐:三教合归儒(隋)——三教并行(唐)
2.儒学自救:韩愈——二程——朱熹——陆王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二程(北宋) 主张:①天理是宇宙万物本源 ②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朱熹(南宋) 主张:①理先气后 ②正君心——理学的集大成者,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 主张:①心是万物本源,心即理 ②内心反省、发明本心——影响:开创心学,儒学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影响深远
王阳明(明中) 主张: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背景: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
3.特点:①儒学思想思辨化;②吸收佛道因素;③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4.评价:①适应了统治者需求,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对塑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束缚了思想,助长了不务实际之风,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命题:1.学术争鸣角度辨别陆王、程朱思想,及儒学演变历程
2.就历史反思角度考察宋明理学历史影响:积极、消极
例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正确答案:C
例2: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正确答案:A
例3: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正确答案:B
例4: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 B.理是世界本原 C.知行合一 D.仁者爱人
正确答案:B
例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C
例6: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统治干涉???B.农业发展滞后 C.新的思想因素???D.商品经济推动
正确答案:C
四、明清:活跃的新儒学
1.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
(1)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进步强化,并走向衰弱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力量壮大并要求摆脱束缚
(3)文化:宋明理学占据主流地位并走向腐化
2.明清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著作 主张 评价
明末 李贽 《焚书》《藏书》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倡导穿衣吃饭为人伦物理②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并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明末清初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①批判君主专制——天下法代替一家之法;学校决定是非标准②倡导工商皆本
顾炎武 《日知录》 ①提倡经世致用;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船山遗书》 ①唯物观、辩证法
3.补充知识: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压制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②经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
③文化:传统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①政治: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倡导工商皆本 ③文化:提倡经世致用
命题:1.从社会进步性、局限性考察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例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A
例2: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正确答案:D
例3: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正确答案:C
专题知识自我检测:
1.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时间 阶段特征 人物 影响
春战 大动乱、大变革、大发展 孔子、孟子、荀子 儒学创立、发展
西汉 大统一 汉武帝、董仲舒 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 大动荡——大统一 佛、道兴起 儒学遭受挑战
两宋 大发展 程朱、陆王 理学新阶段
明清 大专制、大发展、渐衰弱 李、黄、王、顾 批判继承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