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测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西周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基础上加以补充,创造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司法事务的理论指导。这种“礼”、“刑”共用的法律模式说明
A.儒学思想影响商周法律制定 B.天人感应学说融入西周法制
C.西周时期法制注重德法并重 D.中国古代社会法制体系完备
25.南宋学者郑樵指出隋唐之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但自宋朝以来,“取士(选官)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C.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6.北宋苏轼认为“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并把当时某些人读书不认真,归罪于书籍易得。当时“书籍易得”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扩大 B.造纸技术的改进 C.政府垄断的放开 D.印刷技术的进步
27.下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
劳动
投入(两)
肥料
投入(两)
其他
投入(两)
总投资
(两)
获利
(两)
水稻生产(每亩)
1.46
0.55
0.21
2.22
0.78
蚕桑生产(每亩)
3.47
1.05
3.13
7.66
5.65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D.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28.咸丰年间(1851—1861),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由此获得原先中央所拥有的筹饷权、募兵权。这反映出当时
A.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 B.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严重危机
C.内外危机影响清政府的权力结构 D.地方势力已与中央分庭抗礼
29.20世纪初,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上海至南京)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瓦解有利农业区域的发展 B.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市场的程度加深
C.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呈现不平衡特征
30.下图作为研究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的第一手史料,其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1.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此后就办好外国语学校、提升中学外语教育、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外语教材等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家大力发展外语教育
A.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B.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有利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D.服务于新时期中心工作的需要
32.梭伦改革时,推行财产等级制度,规定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等级越高权利越大。而当时雅典的法律又规定:当遇有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必须按照预先编制的财富名次榜捐款,财产越多,捐款额度越高。这体现了雅典当时
A.强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B.自然灾害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
C.法律重视城邦利益至上的精神 D.公民权益与社会职业高度一致
33.大约从1350年兴起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开始衰落,运动的中心逐渐向西欧转移。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 B.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C.西欧社会转型的完成 D.意大利宗教迫害的加剧
34.1920年1月,苏维埃俄国政府撤销了人民银行,职工可以免费从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点凭证领取食品、日用品和燃料,同时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实物化。苏维埃俄国政府的做法
A.得到下层民众的普遍赞同 B.服务于战争时期经济需要
C.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D.导致了苏联国内局势失控
35.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该论断
A.揭示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的现象 B.表明结伴不结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C.源自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显著进步 D.预见了东西方冷战行将终结的命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近代欧洲持续的对外殖民扩张也是引起劳动力向海外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生存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13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皇位,当时的俄国“刑狱司法可以买卖,不论大罪还是过失都要受到残酷惩罚,舞弊行为和执法不公现象盛行,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即位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经常与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通信,听取他们对政治改革的意见。她指导制定法律规范,论证君主专制等重要问题;将司法机构进行重组,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阶级差别的法院体系;在不损害其专制权力的前提下尝试将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适度分离。强烈的权力欲使得她经常干预司法事务,导致俄国司法体系效率低下。
——摘编自《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卡捷琳娜二世政治改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卡捷琳娜二世政治改革的影响。(6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阿富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苏联战略上继承老沙皇衣钵,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区和迂回包围欧洲,最终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1979年3月,政变上台的阿明政府既无力稳定阿富汗局势,又不许苏联操纵阿富汗。1979年12月24日,苏军突袭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1981年,阿富汗反政府武装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美国逐渐成为抵抗组织的主要支持者。美国向圣战者提供的大量援助,也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壮大力量、进行恐怖活动的有利条件。1988年,苏联、美国、阿富汗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四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给阿、苏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博弈》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阿富汗战争的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胡瑗与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胡瑗在湖州州学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比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学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阔,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胡瑗、朱熹的教育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胡瑗、朱熹的教育发展理念。(6分)
广东省普宁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测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D
D
C
C
B
D
A
A
B
A
41.(25分)
(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6分)
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6分)
(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4分)
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当地人口结构,扩大自身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各地联系。(9分)
42.(12分)
示例1:
论题: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阐述:该学者关于朝代晚期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示例2:
论题: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阐述:该学者关于朝代晚期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的观点有失偏颇。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利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晚明所谓的思想活跃局面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评分说明:
分值
要求
10—12
①观点明确。
②能够围绕论点引用史实,对史实的运用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证完整。
③论述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①观点基本明确。
②能够围绕观点选择相关史实,所举史实与观点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证较完整。
③论述清晰,文字通顺。
4—6
①论点基本明确。
②所举史实对观点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证不完整。
③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①论点不符合要求,脱离材料。
②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
③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45.(15分)
(1)原因:俄国政局混乱,官场黑暗腐败,刑罚过于严苛;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受启蒙思想影响。(每点3分,9分)
(2)影响:巩固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规范了法律法制体系;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客观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每点2分,6分)
46.(15分)
(1)阿富汗战略位置重要;苏联实现称霸世界意图的需求;阿明政府有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6分)
(2)损耗了苏联国力,加速了苏联解体;美国扶植阿富汗反苏力量,在中亚的势力进一步扩大;阿富汗遭受重大损失,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恐怖主义壮大,成为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9分,每点3分,答对三点即可满分)
47.(15分)
(1)胡瑗:进行分科教育;实行主修、选修制度(每点2分,共4分)
朱熹:学习与修身结合,注重治世之道;提倡务实,反对空言;重视全面学习。(每点2分,共5分)
(2)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了儒家的教育思想,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参考;为宋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