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本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本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5 19: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接受儒学指导制约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3.子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过犹不及”
D. “弱者道之用”



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5.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6.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



A. 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 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 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7.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



A. 知行并重的关系
B. 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 认识的渐进性
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8.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历史众生相》一书中说:“……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只读一种书”是指( )



A. 发动“焚书坑儒”
B.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提出“春秋大一统”
D. 宣扬“君权神授”



9.“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 君权神授
B. 格物致知
C. 心外无物
D. 天人感应



10.《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



A. 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 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 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 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11.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 )



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 “人伦者,天理也”
C.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D.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2.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



A. 工商皆本
B. 格物致知
C. 经世致用
D. 发明本心



13.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14.《程朱理学流毒无穷》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 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 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从儒家思想发展立场看
D.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为后来中国封建统治者服务
1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将其中一个学派称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你认为这个“帮会”的“帮规”是( )



A.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16.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17.《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



19.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 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 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 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 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20.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在孔子已远逝于我们两千余年的今天,“孔子热”成了一道鲜明的文化景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9月28日,即孔子的诞辰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台湾孔孟学会等单位将联合举行“海峡两岸同祭孔”活动。此前的9月23日,孔子标准像在山东曲阜正式发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建、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人大代表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现代课堂开讲四书五经……
材料二 2009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旅游奖”颁奖典礼,9月27日在曲阜杏坛剧场举行。本届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
请回答:
(1)“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的根据主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代表有哪些思想主张有助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3)对于“孔子热”的兴起,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今天,我们纪念孔子,但孔子的思想是否已远离了现代生活?请举例说明。
22.《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三 以下两图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2005年“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材料四(对儒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2)请结合材料二,对材料三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三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结合材料一,总结概括儒家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借鉴意义?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方面来阐述。
(2)材料二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故B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王阳明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理在心中”,要通过自我反省“致良知”。中庸之道为孔子所提倡,与理学无关,故A项错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意即民要绝对服从君,君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神化,与心学无关,故B项错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恰好表明王阳明的上述主张,故C项正确;“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主张通过实践探究来认识天理,这是程朱理学的内涵而非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孔子实际上是说当时“天下无道”,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即“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故B项正确;A、C、D项与孔子这一思想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题目中的“《尚书》”属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故由题目中的信息“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可知此应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本题应选C项;A、B、D三项分别属于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均与题目中“《尚书》”所代表的学派及“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礼治”思想,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知与行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的信息可知朱熹反对只格一物便通万理的思想,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的信息可知朱熹主张认识具有渐进性,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穷理的目的,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只读一种书”的含义是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即只提倡儒家学说。B项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材料意思是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失误有因果关系,主张天人感应,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应该顺应天意行事,故D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明的是君主权力来源问题,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理学家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属于心学家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压抑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特别是对妇女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因此在理学思想的影响和礼教的束缚下,才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节烈妇女数量增多的现象。
11.【答案】B
【解析】朱熹的观点是伦理观的内容,所以在四个答案中找“二程”的伦理观点即可。
12.【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强调理(或心)是万物的本原,不是后天实践的产物,因而做学问时与实际相背离。B项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D项是阳明心学的主张。A、C两项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A项针对的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C项指的是求学问要注重时务,因此C项与题意相符。
13.【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我们应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理学思想,批判地继承或扬弃,而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15.【答案】A
【解析】A为墨家思想主张,B为儒家思想主张, C为道家思想,D为法家思想。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可以判断为墨家,故A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D项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孔子依然坚持恢复西周的礼制,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B、C项都体现出重民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与维护周制不符合,故A、B、C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19.【答案】C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20.【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天人感应糅合了阴阳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与董仲舒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董仲舒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君权,故D项正确。
21.【答案】(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教育下移。
(2)孔子的“仁”和“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仁义”、“君舟民水”等思想。
(3)此观点片面。“孔子热”不是完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
(4)没有。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博大的教育思想等具有永恒的价值,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的背景材料较为新颖,命题角度别具一格,反向思考“孔子热”。第(1)问主要回答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意义;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第(3)问要回答出观点片面的理由;第(4)问的举例可从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等方面考虑。
22.【答案】(1)主张: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途径: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治国理念: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解析】第(1)问,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2)问,“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第(3)问,结合孟子“仁政”的思想主张来回答。第(4)问,从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来谈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23.【答案】(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2)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
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撰次诸国法所为”可知特点是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从材料一“《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可知特点是以刑法为主;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可知《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总结《法经》产生的原因。第(2)问的第一小问分歧,由材料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来确立具体的分歧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变化,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概括。
24.【答案】(1)背景:奴隶制崩溃。内容:仁;礼;实用;中庸。
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
(2)《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材料三右图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3)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中的时代背景可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归纳;主要内容可根据材料一中“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重实用轻思辨,善于协调群体,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等概括;传播方式根据材料一中“教诲学生,‘删定’诗书”回答;历史地位可根据材料一中“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分析。第(2)问中材料三左图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右图却利用孔子来牟利,紧扣二者的核心思想进行评价。第(3)问中材料四的观点认为,思想文化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的人、阶级、时代服务。可根据西汉时期、明清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等不同时期儒学思想为政治、经济、教育服务等史实回答。
25.【答案】(1)政治方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经济方面: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思想道德方面: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思想观点: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3)意思: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教化,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理观念。解决: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解析】第(1)问要求挖掘儒家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按题目要求对这些主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类,再分别进行阐述即可。第(2)问实际反映了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世界观。第(3)问体现了王阳明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