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单元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单元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2-15 13: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万有引力与航天》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a是地球赤道上的物体,b是近地气象卫星,c是地球同步卫星,设它们都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关于它们运行的速度V、周期T、向心加速度a、角速度ω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2.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将于2020年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施发射,一步实现火星探测器的“绕、着、巡”,假设将来中国火星探测器探测火星时,经历如图所示的变轨过程,关于这艘飞船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时,经过P点时的速度小于经过Q点时的速度
B.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时的机械能大于在轨道Ⅲ上运动时所具有的机械能
C.飞船在轨道Ⅲ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大于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
D.飞船在轨道I上经过P点时的速度小于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点时的速度
3.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飞船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之前,在靠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运行,若要估算月球的平均密度,唯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
A.飞船的轨道半径 B.月球的半径
C.飞船的飞行周期 D.飞船的线速度
4.两颗人造卫星绕地球逆时针运动,卫星1、卫星2分别沿圆轨道、椭圆轨道运动,圆的半径与椭圆的半长轴相等,两轨道相交于A、B两点,某时刻两卫星与地球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卫星在图示位置的速度v2=v1 B.卫星2在A处的加速度较大
C.两颗卫星在A或B点处可能相遇 D.两卫星永远不可能相遇
5.下列关于行星运动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
A.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提高到了较客观的新高度
B.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C.第谷总结出了行星按照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用扭称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
6.如图所示是曾在牛顿著作中出现的一幅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图.若卫星的运动可以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则要确定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需要知道( )

A.引力常量、卫星质量和地球半径 B.引力常量、地球质量和地球半径
C.地球表面处重力加速度、卫星质量 D.地球表面处重力加速度、地球自转周期
7.由于某种原因,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减小了,那么卫星的
A.速率变大,周期变大 B.速率变小,周期不变
C.速率变大,周期变小 D.速率变小,周期变小
8.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若高空中某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4,则该处距地面球表面的高度为
A.(-1)R B.R C.R D.2R
9.2019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同步卫星),该卫星( )
A.入轨后可以位于北京正上方 B.入轨后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C.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D.入轨后的加速度小于地面重力加速度
10.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做科学贡献的叙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B.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土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
C.开普勒研究了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得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D.库仑用扭称实验测出万有引力常量,由此称他为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
11.如图所示,a是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b是探测卫星,c是地球同步卫星,它们在同一平面内沿不同的轨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均沿逆时针方向绕行。若某一时刻,它们正好运行到过地心的同一条直线上。则再经过6小时,图中关于a、b和c三者位置的图示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
12.地球质量约为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约为月球半径的4倍.一飞行器在近地圆轨道1上的运行速率为v1,经一系列变轨后在近月圆轨道2上运行,运行速率为v2;O为地月连线上一点,飞行器在该点受到地球和月球的引力的合力为零,O点距地心与月心的距离分别为r1、r2,则

A.v1 : v2=9 : 2 B.v1 : v2=81 : 4
C.r1 : r2=18 : 1 D.r1 : r2=9 : 1
13.发射地球同步卫星要经过三个阶段: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当卫星分别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运行速率小于7.9km/s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运行速率大于它在轨道1上的运行速率
C.卫星在轨道2上Q点的运行速率大于11.2km/s
D.卫星分别沿轨道1和轨道2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14.如图所示,卫星1和卫星2均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中卫星1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2是极地卫星,卫星1的轨道半径大于卫星2的轨道半径.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1和卫星2做圆周运动的圆心均为地心
B.卫星2的运行周期小于24h
C.卫星1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卫星2的向心加速度
D.卫星2的线速度小于静止在赤道上某物体的线速度
15.2019年1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 星。对于那些在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北斗卫星,下列物理量一定相同的是
A.线速度的大小 B.向心力的大小 C.周期 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三、实验题
16.在“神舟七号”飞船稳定飞行,航天员向我们挥手示意时,在电视荧幕上能清晰地看到他手中放下的笔浮在空中.如果航天员要在飞船中做一些物理实验,下面的实验可以正常进行的是________;
①用弹簧秤测拉力 ②用水银气压计测气体压强 ③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 ④用弹簧秤测钩码重力 ⑤用水银温度计测温度 ⑥用小球下落方法测重力加速度 ⑦用秒表测物体运动时间
17.卡文迪许因为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而被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在已知引力常量G时,通过观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运动参量,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现观察到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为v,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H,若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求:
(1)地球的质量M;
(2)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1。

四、计算题
18.地心隧道是根据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所设想出的一条假想隧道,它是一条穿过地心的笔直隧道,如图所示。假设地球的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已知均匀球壳对壳内物体引力为零。

(ⅰ)不计阻力,若将物体从隧道口静止释放,试证明物体在地心隧道中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ⅱ) 理论表明: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周期T=2π,其中,m为振子的质量,物体的回复力为F=-kx。求物体从隧道一端静止释放后到达另一端需要的时间t (地球半径R = 6400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为g = 10m/ s2 )。
19.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重力加速度为g。
(1)推导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2)已知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7.9 km/s,某行星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16倍,半径为地球半径的4倍,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
20.在电影《流浪地球》中科学家发现太阳将在未来的几百年体积将急剧膨胀,地球将被太阳吞噬。面对危机人类空前团结,集中所有资源建造行星发动机,开动所有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到木星附近,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加速,离开太阳系。

(1)木星绕太阳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公转半径的 5 倍,假设地球按图所示运行到达了木星轨道,那么在木星轨道上公转的周期为几年?在运输轨道上花了几年时间?(计算结果可以保留根式)
(2)地球流浪过程中的最大危机是差点进入木星的“洛希极限”。“洛希极限”指一个小星球靠近另一个质量较大的星球时,小星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等于大星球的“潮汐力”时,这个小星球就会倾向于破碎。若把木星和地球看成均匀的球体,设木星的密度为,地球的密度为,木星的半径为R,木星“潮汐力”计算式:(M为木星质量,为地球表面上靠近木星的小物体的质量,r为地球半径,d为本题所求的量),求地球与木星的“洛希极限”到木星球心的距离d。



参考答案
1.C2.D3.C4.D5.B6.B7.C8.B9.D10.C11.D
12.AD13.AD14.AB15.ACD
16.①⑤⑦;
17.(1)(2)
18.(i)F回=-G 又M′= 解得F回= 而为常数,即物体做简谐运动。(ii)t=2512s
19.(1)略(2)15.8km/s
20.(1)周期为年 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