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和教育》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拆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拆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
A. 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 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C. 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3.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都参与了投票,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 )
A. “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 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D. 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4.下列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 颁布《义务教育法》
B. 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C. “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D. 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5.1955年毛泽东讲到:“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所说的春天是指新中国诞生
B. 体现了在艺术和学术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 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 其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6.“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
A.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 )
A. 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B. 职业教育的发展
C.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D. 基础教育的发展
8.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9.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 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做出了卓越贡献
C. 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 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这表明我国( )
A. 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B. 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C. 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明确写入法律
D. 初步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1.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 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 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12.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
A. 加强国防力量
B. 提高国际地位
C. 建立科研体系
D. 促进三大改造
13.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 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 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
A. 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 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15.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扫除青壮年文盲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16.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
A. 义务教育
B. 全面发展
C. 素质教育
D. 免费教育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
A. 全面教育
B. 现代教育
C. 人民教育
D. 义务教育
18.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代。”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作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 )
A.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 “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
D.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9.20世纪50、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
A. 科教兴国
B. 985工程
C. 星火计划
D. 两弹一星
20.某校举办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技成就展。下列成就最有可能入选的是( )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他还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王能宪《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观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材料二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材料三 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摘编自《看历史》(2010年11月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3)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讨论中陆定一发言,提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其自己讨论。他还表示不能同意“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的,魏尔啸、西医是资本主义的,中医是封建的”,“摩尔根、孟德尔是资产阶级的,李森科、米丘林是社会主义的”这样的说法。他认为,把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在讨论中,还有人发言,建议在科学文化问题上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
材料二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12月21日,毛泽东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2)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各领域取得的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一项(包括时间、事件和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科技的力量”为主题设计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提纲。
24.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材料二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
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同志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认识有何变化?对“双百”方针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毛泽东的看法又有何变化?对执行“双百”方针有何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当时的表演使用了传统笑料垫话,而当时的工人想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故B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A项正确。“两弹一星”中最早的是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培育“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是在“文革”期间,C、D两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从观众对“百花奖”选票的热情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A、B、D三项的观点都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题目的要求,故应排除。
4.【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故A项错误;“南优二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文革时期,故B项正确;“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故C项错误;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它于1991年建成投产,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应提倡在艺术和学术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但对于不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文艺学术思想是不能传播和提倡的。
6.【答案】A
【解析】本题以特定历史事件作为命题切入点,旨在考查对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中,1978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B、C、D三项在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正确答案为A项。
7.【答案】A
【解析】“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要学科。
8.【答案】A
【解析】“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地动仪属于观测地震的仪器,可以排除A;原子弹爆炸成功属于军事科技成就,不属于和平利用核能,排除B;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科技人员的研究结果,而不是“文革”推进的结果,可以排除C;“神舟5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题目要求,D正确。
10.【答案】D
【解析】题干仅仅涉及教育领域的法律,并未言及刑法、民法等,故构不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排除A项;B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涵,故排除;D项表述能从本质上全面概括材料的内容,故选择D项。
11.【答案】D
【解析】双百方针中的“自由”是学术争论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不能将文学艺术和学术问题政治化,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文艺的轨道。
1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出于战备考虑”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发展“两弹一星”等战略,故此“科研战略”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力量,A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学术争论被说成是阶级斗争,所以说“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是不正确的。B、C、D三项符合史实。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文人画受到排斥到“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说明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材料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其余各项的表述都不全面。
16.【答案】B
【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7.【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教育方针为人民教育,故C项正确。全面教育的内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三者在材料中均无体现。
18.【答案】B
【解析】本题以史学界的学术争论作为命题情景材料,考查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郭、范二人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争论属于学术争鸣,故选B项。
19.【答案】D
【解析】从提示“50年代中期”“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可以判断选D项。
20.【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信息,排除A、B、C项;“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故选D项。
21.【答案】(1)提出必须实行“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环境改变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4)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应是“双百”方针,在此基础上回答“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即可。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指出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第(3)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明显趋于客观公正,然后结合“1979年”的时间要求,容易想到“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等因素。第(4)问从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等角度说明。
22.【答案】(1)“双百”方针是指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不能用政治斗争的方式去对待学术、科技问题。
(2)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解析】第(1)问,要抓住两个领域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双百”方针实施过程中的曲折和影响。第(3)问,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态度,正确认识文艺与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的关系。
23.【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
(2)核技术领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跨入核大国行列,增强了我国国防能力;航天技术领域: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农业科技领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杂交水稻成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3)科技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改变人类生活;科技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科技发展拓展了人类对宇宙与自然的认识;等等。
【解析】 第(1)问结合图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在数量和百分比等各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即可。第(3)问要注意“科技的力量”的主题,即要突出科技对生产、生活等的影响。
24.【答案】(1)综合性院校(或者著名大学)中理工科教授人数急剧下降;取消私立大学;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
(2)政治上,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事业的自主权;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即将展开,需要大量工业建设人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
(3)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理工科教授的变化来看,整体理工科教授人数下降,特别是如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下降最多,而私立岭南大学、金陵大学等私立大学则被取消;从材料二分析可知,政法系科在校生急剧下降,而理工科在校生则呈现上升趋势,以及产生许多专门院校;结合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设的背景来分析归纳。第(2)问,依据时间信息联想时代背景与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四个方面归纳背景。第(3)问,依据前两问变化的主要特点和背景,从人才结构上的问题分析对国家经济、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25.【答案】(1)变化:材料一中,毛泽东先是认为学术问题上可以自由争鸣,后来毛泽东又认为不同观点的争鸣归结到世界观只有两个阶级之分。影响:开始的认识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后来的认识不利于学术的繁荣。
(2)材料二中,毛泽东将艺术划分为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已不是提倡“百花齐放”。影响:“双百”方针遭到严重损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1)问应从材料中抓住关键信息“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抓住关键信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