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5 13:16: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灯笼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元素。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了解一下作者眼中的灯笼吧!
一个南瓜两头儿空,
肚里开花放光明,
有瓜没叶儿高高挂,
照得面前一片红。(打一物)
灯 笼
吴伯箫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疏字词。
2.体会领悟作者在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3.通过本文的学习领悟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领悟作者在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2.通过本文的学习领悟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灯笼,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争讼
sòng
领域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chàng wǎng
锵然
qiāng
褪色
tuì
燎原
liáo
熙熙然

暖融融
róng
马前卒

人情世故
rén qíng shì gù
焚身
fén
恐吓

神龛
kān
皎洁
jiǎo
犬吠
fèi
官衔
xián
可悯
mǐn
乡绅
shēn
裴公
péi
司马懿

霍骠姚
piào
星阑
lán
幽悄
qiǎo
扑灯蛾
é
焰火
yàn
溺炕
niào
挑灯
tiǎo
咕噜
gū lū
二更
gēng

hēng

lóng
油坊
?fáng
斡旋:
调停,调解。P19
未始:
未必。P21
幽悄:
幽深寂静。 P21
争讼:
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静穆:
安静庄严。
思慕:
怀念;追慕。
怅惘: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熙熙然:
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
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锵然:
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暖融融:
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思考:
1.数一数,文中提到哪些灯笼?
2.找出本文叙事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段意。以及指出每一部分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数一数,文中提到哪些灯笼?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探海灯。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本文叙事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段意。以及指出每一部分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灯笼”。
第一部分(1):
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
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2)
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记叙
记叙
描写
抒情
抒情
作者写儿时对光、火的喜欢,有以下几个作用:
⑴丰富的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
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1、仔细阅读文章第1段,作者写儿时喜欢光、火的情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练1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概括写儿时有关灯笼的回忆。用“想起……想起……想起……”运用排比句,细数提起灯笼引发的回忆,也引出下文具体回忆与灯笼有关的内容。
不行。
原句使用了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
这样写使句子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3.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4.自由读3-9自然段并讨论: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为什么要回忆这几件事(每一件事情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掌故[3段]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4-5段]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6段]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4)元宵节跟着龙灯跑个半夜,看跑马灯,
伴着小灯入梦[7段]
表达自己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8段]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6)在纱灯上描红[9段]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怀恋过往,表明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
5.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自己做“灯笼的马前卒”的誓愿,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2)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练3
6.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情感方面]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文化方面]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情感方面]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思想方面]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思想方面]
练2
课堂小结
在抗战爆发期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绪,文人墨客更是走在这群中国人的前面。他们用他们手中的笔,谱写出了一首首煽情的歌,催人奋发,鼓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奔赴战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祖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灯笼寄寓着中国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美好愿望。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灯笼的传说故事,你能说出一个来吗?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己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纱灯,用薄纱糊成的灯笼。古时大都用竹制灯架,蜡烛照明。
在纱灯上描红
宫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又称宫廷花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
灯谜会
节日欢庆
装饰美化
古代府第
更夫照明
课后作业
3.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吴伯箫的创作道路。
课外阅读《吴伯箫散文选》。